左穀蠡王伊稚斜擊敗太子於單,自立為單於。
對大漢朝的態度也由和親姿態轉換為更強硬的方針,以一種強悍的攻擊姿態,逼迫大漢對匈奴做出更多讓步。
接連數月的對大漢邊境燒殺搶掠,便是伊稚斜繼位單於後,向大漢朝展現出的逼迫手段。
正所謂禍不單行,在外有匈奴的不斷侵略下,大漢朝內部同樣風雨欲來。
由農聖學說演變來的白蓮教,曆經數十年的風風雨雨,早已違背當初立誓初心,成為彆有用心之人手中的一柄利刃。
漢帝修建明堂,勞財傷民是為不仁,反。
漢帝八馬齊駕,窮奢極侈貪圖享樂,反。
漢帝遷都長安,放棄正統天命移目,反。
反正總結起來就一句話,你劉徹乾得好要反,乾得不好更加要反。
望著亂象叢生以及劉徹那陰沉得能滴出水的臉龐,菜頭竟一時有些迷茫。
楚王洛陽立誓是在帝王頭上懸了一柄利劍不假,可是…
它真的正確嗎?
若是讓餘朝陽知道,他以死證道的農聖學說,反倒成為亂臣賊子造反的利刃,恐怕氣得能馬上丟下楚漢傳奇二周目,磨刀霍霍殺個底朝天。
菜頭無視爭吵不休的朝堂,緩緩提筆寫下幾行大字。
【建元四年,夏,數地爆發白蓮起義,諸公爭之,後派嚴助平叛,閩越攻伐東甌,國危,衛青率兵援助,閩越退,不戰而屈人之兵】
隨著菜頭停下手中筆墨,朝堂上的爭論也隨之一滯,麵對匈奴的屢次來犯,劉徹終是選擇了再次忍耐。
不忍耐不行,大漢如今雖兵強馬壯,國力遠超匈奴,但卻有個致命缺陷:不擅長平原作戰,且在武器硬度上也有著質的差距。
更何況攘夷必先安內,大漢朝內部叛亂不斷,又還有藩王虎視眈眈,劉徹又如何全心全意抗擊匈奴?
劉徹雖暫時忍氣吞聲,但其眼中的熊熊烈火任誰都明白,現在的忍耐,隻不過是為了積攢力量,以便後續一錘定音!
大方向定下後,一眾立功心切的武將頓時偃旗息鼓,很是不甘,轉而將目光放在叛亂四起的白蓮教之上。
年輕的士兵,渴望建功立業。
外朝朝會在爭吵聲中落幕,但決定政策走向的中朝朝會,現在才正式開始。
在劉徹有意加強皇權話語權的前提下,如今朝堂分為:中朝、外朝。
中朝官員負責朝中大小事務的決策,而外朝官員負責將這些決策頒發到地方。
決策權歸於中朝,執行權留予外朝,實現決策、執行分離。
而這樣做的原因也很簡單,傳統外朝決策流程冗長,無法滿足頻繁戰爭所需的快速響應,中朝直接決策使漢武帝能靈活調動資源,避免相權掣肘。
外朝官員多代表地方豪強利益,易與皇權衝突,中朝作為劉徹直屬班底,可推行打壓豪強的政策,無需外朝妥協。
中朝的建立,既能抑製豪強與地方勢力,亦能打破政治世襲壟斷。
單單一個中朝製度,便使得劉徹徹底集權於一手,政治手腕可見一斑。
正所謂小事開大會,大事不開會,作為隔絕內外的中朝,前來開會的人數很少,不過寥寥數人。
分彆是嚴助、東方朔、蔡巧、李廣、董仲舒以及名聲鵲起的衛青。
六人之中,唯獨蔡巧是一介女身,可在場眾人都沒有對其心生輕視,瞳孔裡反而滿是尊重。
因為早在之前,蔡巧就已經證明了自己,她絕非空有其表的花架子,無論是在大局觀亦或對局勢判斷上,總能提出令人眼前一新的建議。
在搞錢搞經濟方麵,更是堪稱當世執牛耳者,某些提議連他們都膽戰心驚,直呼‘有傷人和’。
再加上飽受好評的紙張,足以證明其聰慧。
劉徹望著眼前幾人,語氣蠻橫而霸道:“朕有意與匈奴開戰,但來自藩王、白蓮教的威脅必須先處理,攘夷必安內。”
“幾位可有良策?”
話落,董仲舒難掩興奮,拱手道: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,此器乃國之大器,須陛下以權力來立權威,以酷法馭群臣…但這些還遠遠不夠!”
“大漢若想儘收人心,還需以崇德服人心,以儒家學說來統一漢人思想,隻有在思想上完成統一,方可治國治家,亦能與農聖學說分庭抗禮!”
“臣以為,無論是北擊匈奴,或是安撫藩王鏟除白蓮,都必須要先統一思想,罷黜百家,而獨尊儒術!”
“以儒家的三綱五常規範倫理秩序為框架,君權神授將皇權神聖化,為強化中央集權提供理論支撐,外儒內法,兼顧教化與集權,如此一來…”
“白蓮可除!”
董仲舒越說越興奮,其餘幾人的眉頭卻是越皺越深。
前些日子這廝就曾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,被陛下拒絕後,未曾想竟還不死心。
也不想想大漢發展至今,百家學說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,沒了百家,以後大漢還拿什麼發展?
真以為人人都是蔡巧,可以從無到有,獨自研發出紙張這等天工開物?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簡直就是胡鬨!
不過蔡巧恰恰持相反意見,如今的大漢朝看似國富民安,實則已經一隻腳踩在了懸崖邊。
劉徹僅僅是建個明堂,遷個國都,就引來大大小小十餘次的白蓮起義,等全麵和匈奴開戰,全國上下還不得瞬間炸翻天?
農聖學說的立意是好的,奈何底下人執行錯了方向,導致帝王頭頂懸著的不是利劍,而是一個金箍。
稍有過度舉動,就會引發金箍緊縮,保證下限的同時,大大降低了上限。
劉徹雄心壯誌,誓要借助匈奴一掃往日屈辱,青史留名,成為比肩秦皇漢祖的人物,又怎甘心被一枚小小的金箍束縛住手腳?
先前劉徹拒絕董仲舒提議,是想找折中法子,既能保住百家學說,又還能支持他北擊匈奴,內除白蓮。
但結局很明顯,劉徹沒有找到這兩全其美的法子,匈奴白蓮也愈發猖狂了起來,導致他耐心消滅殆儘。
如果不出所料的話,劉徹這次應該會采納董仲舒的提議,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!
而和她持一樣態度的,還有一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觀眾們。
【罷黜百家而獨尊儒術?那往後豈不是再也出不了霸王兵仙這等人物了?】
【董仲舒隻是讓儒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,尊儒為正統,抑百家非絕滅,將劉徹塑造成天命代理人,強化執政合法性而已,但不管怎麼說,平民出頭的機會確實變少了。】
【劉徹需要一種意識形態支持霸業,相較已知的兵家、法家,確實隻有儒家更加符合。】
【儒家的仁義禮智信,的確有助於皇室的統治,用道德約束人性,穩固國家之基。】
【罷黜百家,相當於親手掐斷科技樹,以大漢如今的局勢來看,還真說不清是功是過。】
【世上哪有什麼萬全之法,能解決當下困境就已不易,難不成真有猛男能走一步看一千步,提前看清未來數十年迷霧?且相信後人智慧吧。】
【遙想楚王洛陽立誓何等壯舉,以死證道親鑄一柄利刃,然時過境遷,竟淪為亂臣賊子手中刀劍,成為混亂源頭,可恨可悲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