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天乾與十二地支
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這是十天乾。
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這是十二地支。
乾支的起源與名稱含義
《五行大義》記載:“乾支體係,是依據五行理論建立的。相傳在軒轅黃帝時期,由大撓氏所創製。”
蔡邕在《月令章句》中說:“大撓氏探究五行的本質,觀測北鬥星鬥柄所指的方位,開始用‘甲乙’等字命名日子,稱為‘乾’;用‘子醜’等字命名月份,稱為‘枝’。涉及天道時間運行)時用‘日’天乾),涉及地道方位節氣)時用‘辰’地支)。因陰陽有彆,所以有‘乾’‘枝’的名稱。”
“乾”字有三種不同寫法和含義:
1.寫作“簳gan)”,指枝條與莖乾相互配合,如同樹木的枝條與主乾共同構成樹體,故稱“簳”。
2.寫作“乾gan)”,“乾”有“濟助”之義,“枝”有“支撐”之義,用天乾地支紀日紀時,能佐助萬事萬物的記錄與推演,故稱“枝乾”。
3.寫作“乾gan)”,通“竿”,如物體豎立在竹竿上,清晰顯明,故也稱為“竿”。
後世書籍為簡便起見,多統一寫作“乾支”。
十天乾的象征意義
《群書考異》解釋:
甲:通“拆”,意為萬物破殼而出,如《易經》所言“百果草木,皆甲拆”草木果實破殼萌發)。
乙:通“軋”,意為萬物初生時,從土壤中抽芽蜷曲而出。
丙:通“炳”,意為萬物生長旺盛,顯著明了。
丁:意為“強壯”,指萬物進入壯盛期,如古代稱成年男子為“成丁”,取其強壯之意。
戊:意為“茂盛”,指萬物繁茂生長,如《漢書·律曆誌》說“孳茂於戊”。
己:意為“紀識”,指萬物已有形態,可以記錄識彆。
庚:意為“堅實”,指萬物成熟後收斂,果實堅實。
辛:意為“更新”,指萬物成熟後新的循環開始,收成完畢。
壬:意為“任養”,指陽氣潛藏於地下,任養萬物根係。
癸:意為“揆度”,指萬物生長規律可被推測、衡量。
十二地支的象征意義
《群書考異》解釋:
子:意為“孳生”,指陽氣初動,萬物在地下開始萌芽。
醜:意為“紐結”,“紐”是連接、係結,指萬物繼續萌芽,幼莖屈曲生長。
寅:意為“遷移”“引伸”,指物芽初吐,逐漸伸展,破土而出。
卯:意為“冒發”,指萬物頂破土層,破土而出。
辰:意為“震動”,指萬物在春雷中全部震動生長。
巳:意為“已起”,指萬物至此完全興起,生長旺盛。
午:意為“盛大”通“仵”或“?”),指萬物枝葉繁茂,四處舒展。
未:意為“曖昧”,指陰氣漸長,萬物稍衰,形體模糊。
申:意為“身體成就”,指萬物的形體至此完全長成。
酉:意為“衰老成熟”,指萬物老熟至極,果實成熟。
戌:意為“滅儘”,指萬物逐漸衰滅,歸於沉寂。
亥:意為“核藏”,指萬物收藏,種子堅實,等待來年萌發。
說明:
1.術語對應:“天乾”“地支”直接沿用現代通用譯名,保留“十天乾”“十二地支”的統稱。
2.古義闡釋:對“乾”的三種寫法簳、乾、乾)分彆解釋,說明其字形與含義的關聯,同時指出“乾支”為通用寫法。
3.象征意義:每個乾支的解釋結合其字麵義如“甲”通“拆”)與哲學內涵如“子”象征陽氣萌動),引用《易經》《漢書》等典籍增強依據。
4.邏輯連貫:按原文結構分層翻譯,先總述乾支,再講起源,最後分述每個乾支的含義,確保層次清晰。
總結:本章節主要講了。
《命理探原》作為民國時期袁樹珊所著的四柱命理經典,對天乾地支的闡述係統且深入,主要圍繞以下核心內容展開:
一、天乾地支的基礎概念與陰陽五行屬性
1.天乾係統
十天乾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其順序象征事物從萌芽到衰亡的周期性變化。
例如:
甲為萬物破殼而出“萬物剖符甲而出”),乙為幼苗彎曲生長“奮軋於乙”),丙為陽氣外顯“明炳於丙”),丁為壯實成熟,戊為繁茂,己為終止,庚為變革,辛為新生,壬為孕育,癸為等待轉化。
天乾分陰陽: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為陽乾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為陰乾,對應五行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
2.地支係統
十二地支為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與月份、季節及陰陽消長緊密關聯。
例如:
子對應十一月一陽生,萬物萌動),醜為十二月二陽生,幼芽待發),寅為正月三陽開泰,萬物複蘇),午為五月陽極陰生,草木結果),亥為十月純陰無陽,萬物歸藏)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