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育吾說:
所謂“二氣”,就是陰陽。“五行”,就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
“四時”,就是春、夏、秋、冬。
“九州”,就是冀州、青州、兗州、徐州、揚州、荊州、梁州、雍州、豫州。
上天有陰陽二氣,運行於四季之中;大地有五行之質,分布於九州之內。
正如朱熹所說:“五行的本質蘊含於大地,五行的氣脈運行於天道。”
所以天道有春夏秋冬的變遷,地道有金木水火的屬性,都是時間與地域相互依存、配合為用的。
如今談命理的人,隻知道論陰陽五行,卻不知同時考慮地域分野,以及晝夜陰晴的影響。
因此常有八字年月日時)相同的人,貴賤壽夭卻大相徑庭,於是有人便認為五行之說毫無根據,這難道不是誤解嗎?
人生於天地之間,莫能逃脫五行的範疇。
九州劃分疆域,各地風氣、氣候不同;晝夜陰晴之間,寒暖有彆。
人稟受天地靈氣而生,即使同一時間,所得之氣也各自不同。
所以,貴賤壽夭不可完全用八字刻板推斷。
以五行配屬來看:
甲乙寅卯屬木,生於兗州、青州東方木地)為“得地”,生於春季為“得時”。
丙丁巳午屬火,生於徐州、揚州南方火地)為“得地”,生於夏季為“得時”。
戊己辰戌醜未屬土,生於豫州中央土鄉)為“得地”,生於四季月辰、戌、醜、未月)為“得時”。
庚辛申酉屬金,生於荊州、梁州西方金地)為“得地”,生於秋季為“得時”。
壬癸亥子屬水,生於冀州、雍州北方水地)為“得地”,生於冬季為“得時”。
況且晝夜陰晴之中,有寒有暖;陰陽造化之內,五行有喜有忌。
生克製化的輕重緩急,妙在通曉變通,不可固執一端。
按語:
凡八字中所取用神為木者:
生於春季,又產於兗州、青州等木地,必能發達,無論晴雨晝夜均有利。
若生於秋季,又產於荊州、梁州等金地金克木),則難發達;若逢天雨水來生木)或夜深陰氣助木),尚可緩解;若天晴傍午火旺泄木),則更為不利。
用神為火者:
生於夏季,又產於徐州、揚州等火地,必能發達,天晴傍午火得烈日助)則大發,天雨夜深水克火)則稍減。
若生於冬季,又產於冀州、雍州等水地水克火),則難發達;天晴傍午火得日暖)尚可,天雨夜深水勢更旺)則更為不利。
用神為土者:
生於四季月,又產於豫州等土鄉,必能發達,天晴傍午火生土)則大發,天雨夜深水濕土)則稍減。
若生於春季,又產於兗州、青州等木地木克土),則難發達;天晴傍午火生土)尚可,天雨夜深水木克土)則更為不利。
用神為金者:
生於秋季,又產於荊州、梁州等金地,必能發達,天雨夜深水泄金)尚可,天晴傍午火克金)則稍減。
若生於夏季,又產於徐州、揚州等火地火克金),則難發達;天晴傍午火炎克金)尚可,天雨夜深水火相戰)則更為不利。
用神為水者:
生於冬季,又產於冀州、雍州等水地,必能發達,天雨夜深水得陰助)則大發,天晴傍午火暖水寒)則稍減。
若生於夏季或四季月,又產於徐州、揚州、豫州等火土之地土克水、火耗水),則難發達;天雨夜深水得助)尚可,天晴傍午火土旺)則更為不利。
總之,八字用神全賴天時季節)與地利地域)交相資助:
天時地利兼得者,必能大發。
得天時而不得地利者,次之。
得地利而不得天時者,又次之。
若天時地利皆不得,用神無所依附,如同獨木不成林、孤軍難勝敵,必主貧困短壽。
然而先哲有言:“勤儉可以救貧,養生可以治夭。”
這說明人力的後天努力,未嘗不能培補先天命局的不足。
總結:本章節主要講了。
《命理探源》中“”以傳統命理學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為核心,將地理環境九州分野)與季節氣候四時)、五行生克理論相結合,構建了一套動態分析命局的框架。
其核心內容可歸納為以下五個維度:
一、九州分野的五行屬性與地理對應
1.九州分野的理論基礎
地理與五行的對應:根據《尚書·禹貢》,九州被賦予不同的五行屬性,形成“地有五行,具於九州”的格局。
例如:
冀州今河北、山西)屬水,對應北方,象征“水旺之地”。
兗州、青州今山東)屬木,對應東方,象征“木盛之域”。
揚州、荊州今江蘇、浙江、湖北)屬火,對應南方,象征“火旺之區”。
豫州今河南)屬土,對應中央,象征“土厚之鄉”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荊梁、雍州今陝西、四川)屬金,對應西方,象征“金強之境”。
現代地理差異:古代九州分野與現代行政區劃不完全重合,但核心思想仍強調不同地域的五行氣場差異。
2.地理環境的五行能量影響
氣場與五行平衡:地理環境通過地形、氣候、水文等因素影響命局的五行強弱。
例如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