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天道有寒暖,發育萬物。人道得之,不可過也。
譯文:
自然規律中有寒冷與溫暖的變化,以此孕育生長萬物。
人在命理中稟受這種寒暖之氣,不可過度失衡)。
注解:
“天道”指自然界的規律,“寒暖”對應四季氣候特征。
“人道”在命理中特指命局的五行配置。
此句強調命局寒暖需如自然般平衡,過寒或過暖皆為失衡,為調候理論奠定基礎。
原文:
陰支為寒,陽支為暖。金水為寒,木火為暖。
譯文:
陰屬性的地支屬寒冷,陽屬性的地支屬溫暖。
金與水屬寒冷,木與火屬溫暖。
注解:
“陰支”指子、醜、卯、巳、酉、亥傳統命理中地支分陰陽),其性偏寒;“陽支”指寅、辰、午、未、申、戌,其性偏暖。
“金水”五行屬性寒涼如壬癸水、庚辛金),“木火”屬性溫熱如甲乙木、丙丁火),此為寒暖屬性的基本劃分。
原文:
得氣之寒,遇暖而發。得氣之暖,遇寒而成。
譯文:
稟受寒冷之氣的命局),遇到溫暖之氣能得以生發。
稟受溫暖之氣的命局),遇到寒冷之氣能得以成就。
注解:
“得氣”指命局中某五行得令如子月水得氣為寒)。
寒局需暖火)激發活力如金水寒局遇火則流通),暖局需寒水)平衡能量如木火暖局遇水則成器),體現寒暖互濟的核心思想。
原文:
寒之甚,暖之至,內有一二成象,必無好處。
譯文:
過於寒冷,或過於溫暖,即使其中有一兩分成勢的跡象,也必定沒有益處。
注解:
“寒之甚”指命局全為金水無火如冬月純金水),“暖之至”指全為木火無水如夏月純木火)。
此類偏枯格局即使有少量其他五行,仍因失衡而致凶,強調寒暖不可過極。
原文:
若五行陽遇子月,則一陽之候,萬物懷胎,陽乘陽位,可東可西。
譯文:
如果五行中的陽乾陽支遇到子月農曆十一月),便是一陽初生的時節,萬物孕育待發,陽剛之氣處於陽位,運勢)可向東西各方發展。
注解:
“子月”為冬至所在,此時“一陽生”陰氣極盛而陽氣始萌)。
“陽遇子月”指陽乾甲丙戊庚壬)或陽支遇子,雖處寒月卻含生機,如甲木遇子水生木),陽氣得位而勢可舒展,故“可東可西”。
原文:
陰逢午月,則一陰之候,萬物收藏,陰乘陰位,可南可北。
譯文:
如果陰乾陰支遇到午月農曆五月),便是一陰初生的時節,萬物收斂蓄藏,陰柔之氣處於陰位,運勢)可向南北各方發展。
注解:
“午月”為夏至所在,此時“一陰生”陽氣極盛而陰氣始萌)。
“陰逢午月”指陰乾乙丁己辛癸)或陰支遇午,雖處暖月卻含收斂之機,如乙木遇午火泄木),陰氣得位而勢可流通,故“可南可北”。
原文:
地道有燥濕,生成品彙。人道得之,不可偏也。
譯文:
大地的規律中有濕潤與乾燥的變化,以此生成各類事物。
人在命理中稟受這種燥濕之氣,不可偏廢失衡)。
注解:
“地道”指大地的自然特性,“燥濕”對應土壤、環境的乾濕狀態。
命理中,辰醜土為濕土,未戌土為燥土,水火也分濕燥如水潤火燥),強調燥濕平衡與寒暖同等重要。
原文:
過於濕者,滯而無成。過於燥者,烈而有禍。
譯文:
過於濕潤的命局),會停滯不暢而一事無成。
過於乾燥的命局),會猛烈躁動而招致禍患。
注解:
“濕過”指命局水旺或濕土辰醜)多,如金水旺帶辰醜,易致氣血凝滯滯);“燥過”指火土旺或燥土未戌)多,如木火旺帶未戌,易致能量失控烈),均為失衡之象。
原文:
水有金生,遇寒土而愈濕。火有木生,遇寒土而愈燥。皆偏也。
譯文:
水有金相生,遇到寒土辰醜)會更加濕潤。
火有木相生,遇到寒土辰醜)會更加乾燥。
這些都是偏枯的情況。
注解:
金生水,本就水旺,加辰醜濕土寒土)助水,濕上加濕;木生火,本就火旺,辰醜土性寒而克火,火受克反成鬱火愈燥)。
寒土在此起助偏作用,加劇濕燥失衡。
原文:
木火而成其燥者,言木火傷官要濕也。土水而成其濕者,言金水傷官要燥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