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張文和公《澄懷園語》雲:昔我文端公,時時以知命之學訓子孫。
譯文:
張文和公張廷玉)在《澄懷園語》裡說:從前我的父親文端公張英),
常常把知曉命運的學問教導給子孫後代。
注解:
張文和公:指張廷玉,清代重臣,諡號“文和”。
《澄懷園語》:張廷玉所著的家訓類書籍。
文端公:指張英,張廷玉之父,清代名臣,諡號“文端”。
知命之學:關於知曉、順應命運的學問。
訓:教導、訓誡。
原文:
宴閒之時,則誦《論語》曰: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。
譯文:
在閒暇的時候,文端公)就誦讀《論語》裡的話:不懂得命運,
就沒辦法成為君子。
注解:
宴閒之時:閒暇的時候。
《論語》:儒家經典著作。
“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”:出自《論語·堯曰》,是儒家關於“知命”與君子修養的核心觀點之一。
原文:
蓋窮通得失,天命既定,人豈能違?
譯文:
大概人生的困厄與通達、獲得與失去,上天早已注定,人怎麼能違背呢?
注解:
蓋:大概、大約,用於句首表推測或總結。
窮通:指人生的困厄窮)與順利通達通)。
天命:上天注定的命運。
豈:怎麼、難道,表反問語氣。
原文:
彼營營擾擾、趨利避害者,徒勞心力,壞品行耳。
譯文:
那些忙碌奔波、追逐利益又躲避災禍的人,隻是白白耗費心思和力氣,還會敗壞自己的品行罷了。
注解:
營營擾擾:形容人忙碌奔波、心神不寧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