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27年的第一場春雨,剛灑過舊雲芳鎮遺址。滿地的斷壁殘垣間,3號葉雲天從半人高的瓦礫堆裡摔出來,粗布衣裳被劃得滿是破洞,手肘和膝蓋滲著血,懷裡還緊緊攥著半塊從3號宇宙帶來的、刻著“月”字的木牌——那是3號林月瞳給他的,說“看到它,就像我在你身邊”。
他剛撐著瓦礫坐起來,就聽到一陣“嗡嗡”的機械聲。抬頭望去,一個圓球形的機器正從空中降落,通體銀白,底部伸出兩根細長的機械臂,臂端還夾著一把小鏟子。3號葉雲天的瞳孔驟然收縮,下意識往後縮,躲進瓦礫堆的陰影裡——在3號宇宙,這種“會動的鐵疙瘩”都是“害人性命的妖物”,協會的人說過,見了就得躲,不然會被“吸走魂魄”。
“你還好嗎?需要幫忙嗎?”機器的頂部亮起柔和的藍光,傳出溫和的電子音。
3號葉雲天攥緊手裡的木牌,喉嚨發緊:“彆過來!你這妖物!再過來我就用鋤頭砸你!”他四處摸,想找塊石頭防身,卻隻摸到滿手的碎瓦。
就在這時,兩個穿著淺藍色校服的年輕人跑了過來,攔住了圓球形機器:“小艾,彆靠近他,他好像很害怕。”其中一個戴眼鏡的女生蹲下來,對著3號葉雲天露出溫和的笑容,“你彆怕,它是農業ai機器人小艾,是來幫我們清理遺址裡的碎石,準備種小麥的,不是什麼‘妖物’。”
3號葉雲天還是不敢動,直到看到女生從背包裡拿出一個饅頭,遞了過來:“你看起來餓了,先吃點東西吧。我們是未來科技學院的學生,不會傷害你。”
饅頭的香氣鑽進鼻腔,3號葉雲天這才意識到,自己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。他猶豫了一下,接過饅頭,狼吞虎咽地啃了起來——這饅頭比3號宇宙的白麵饅頭更鬆軟,還有淡淡的麥香,是他從未吃過的味道。
“你叫什麼名字?怎麼會在這裡?”女生問。
“我叫葉雲天,來自……3號宇宙的2028年。”3號葉雲天含糊地說,他還沒完全搞懂“3027年”意味著什麼,隻知道這裡的一切都和家鄉不一樣。
兩個學生對視一眼,眼裡滿是驚訝——他們知道“時空異常體”的存在,卻沒想到會親自遇到。“跟我們回學院吧,那裡有能幫你的人。”男生說著,扶起3號葉雲天,“我們帶你去看看,這裡的‘科技’,到底是什麼樣子。”
跟著學生回到未來科技學院的路上,3號葉雲天的眼睛始終沒離開過那些“妖物”:空中飛的銀色飛行汽車,路邊清掃的ai機器人,還有家家戶戶門口掛著的“智能氣候監測儀”。他攥著木牌的手一直沒鬆,直到學生帶他走進學院的“農業科技試驗田”。
試驗田裡,沒有農民彎腰勞作的身影,隻有幾台銀色的ai機器人在田間穿梭。有的機器人舉著掃描儀,對著土壤掃描,屏幕上實時顯示“濕度25,肥力30,需補充氮元素”;有的機器人背著小型播種機,精準地將麥種撒進土裡,誤差不超過1厘米;遠處的無人機正低空飛行,向麥田噴灑著透明的液體——學生說,那是“ai調配的營養液,能讓麥子少生病,產量翻三倍”。
“你看,去年這裡種的小麥,畝產達到了1200斤,是你們那個時候的5倍。”女生指著田埂上的電子屏,上麵顯示著金黃的麥穗和跳動的數據,“附近的農民都靠這些ai機器人種地,不用再天不亮就下地,也不用怕遇到旱災、蝗災,每年都能豐收。”
3號葉雲天的眼睛越睜越大,他想起3號宇宙的雲芳鎮——每年春天都要靠天吃飯,遇到旱災,麥子就會減產,冬天總有村民餓肚子;夏天的暴雨會衝垮土坯房,去年就有三戶人家的房子塌了,幸好沒人受傷。他下意識喃喃道:“原來……科技能讓家鄉人不用再挨餓、怕地震?”
“當然能。”男生拉著他走到一棟白色的房子前,按下牆上的按鈕。房子突然輕微震動起來,牆麵出現了細密的紋路,卻始終沒有倒塌。“這是抗震房,能抵禦8級地震,就算遇到地震,裡麵的人也很安全。”他指著房子的結構,“牆體裡加了‘記憶合金’,地震後能自動恢複原狀,比你們的土坯房結實多了。”
那天下午,3號葉雲天跟著學生逛了整個未來科技學院:看到ai醫生用儀器給老人檢查身體,幾分鐘就出了診斷結果;看到孩子們用全息投影學習,能“走進”曆史場景裡上課;看到農民用手機就能控製家裡的灌溉係統,不用再扛著水桶跑遍田間。他攥著的木牌,漸漸不再是“防禦的武器”,而是成了“想要改變的動力”——他想學會這些科技,回去幫3號林月瞳證明“科技不是災禍”,幫雲芳鎮的人過上不用挨餓、不用怕地震的日子。
第二天一早,3號葉雲天就找到了未來科技學院的“ai農業技術係”。係主任張教授是個頭發花白的老人,正在實驗室裡調試一台小型播種機器人。3號葉雲天走到他麵前,沒等張教授開口,“撲通”一聲跪了下來,對著張教授磕了三個響頭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教授,我想拜您為師,學科技!”他的額頭磕得發紅,聲音卻異常堅定,“我要學怎麼用ai機器人種地,怎麼建抗震房,怎麼讓家鄉的麥子豐收——我不是為了自己學,是為了我喜歡的人,還有家鄉的鄉親們,我想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!”
張教授愣住了,他教了幾十年書,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“直接”的學生。他扶起3號葉雲天,看到他眼裡的執著,不像那些為了找好工作而學科技的學生,而是真的想把知識用在“幫彆人”上。“你以前接觸過科技嗎?”
3號葉雲天搖搖頭,有些不好意思地說:“我以前覺得科技是‘妖物’,什麼都不懂,連電力知識都不會。”
“沒關係,不懂可以學。”張教授笑了,“但學科技很辛苦,要從基礎的數學、物理開始,還要學編程、機械原理,你能堅持嗎?”
“能!”3號葉雲天立刻點頭,“不管多辛苦,我都能堅持!”
從那天起,3號葉雲天就成了未來科技學院最“拚命”的學生。他沒有基礎,就每天早上5點起床,背數學公式、物理定律,筆記寫滿了三個筆記本;他不會編程,就抱著電腦坐在實驗室裡,對著教程一遍遍地練,手指磨破了就貼個創可貼,繼續敲鍵盤;他看不懂機械圖紙,就拿著廢零件,對照圖紙一點點拚裝,經常忙到淩晨一兩點。
張教授每天早上來實驗室,都能看到3號葉雲天趴在桌子上睡覺,電腦屏幕還亮著,上麵是沒編完的程序;晚上離開時,還能看到他在調試機器人,額頭上滿是汗水。有一次,張教授看到他用實驗室裡廢棄的電路板、電機和塑料殼,組裝出了一個巴掌大的機器人——機器人的腦袋是個舊燈泡,身體是個小鐵盒,卻能說話、走路,還能幫他遞工具。
“你給它起名字了嗎?”張教授問。
“叫小星。”3號葉雲天摸了摸機器人的“腦袋”,眼裡滿是笑意,“它晚上陪我學習,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,能給我照亮。”
小星的“眼睛”兩個ed燈)閃了閃,用稚嫩的電子音說:“葉雲天,加油!還有3天,你的ai灌溉程序就能編完了!”
張教授看著這一幕,心裡突然很動容。他教過很多聰明的學生,卻很少有人像3號葉雲天這樣,把“學科技”當成“救人的本事”——他不是為了名利,不是為了新奇,而是為了遠方的親人、家鄉的土地。張教授拍了拍3號葉雲天的肩膀,認真地說:“孩子,你不是為自己學,是為彆人學,這份心比什麼都重要。從今天起,我把畢生所學都教你,一定讓你能帶著真本事回去。”
接下來的日子,3號葉雲天學得更刻苦了。張教授把自己的筆記、研究資料都給了他,還帶著他去農田裡實踐,教他怎麼根據土壤情況調整ai機器人的參數,怎麼設計適合3號宇宙的抗震房考慮到3號宇宙沒有大型工廠,張教授還幫他簡化了結構,用當地能找到的材料就能建造)。
3027年的一年時間,在3號宇宙不過是10天。當3號葉雲天能獨立編寫ai農業程序、能組裝出完整的播種機器人、能畫出抗震房的詳細藍圖時,張教授從抽屜裡拿出一個銀色的膠囊——隻有拇指大小,表麵刻著複雜的紋路。
“這是‘科技膠囊’。”張教授把膠囊遞給3號葉雲天,“裡麵用納米技術儲存了所有你需要的東西:ai機器人的核心部件、抗震房的材料配方、小麥增產的基因優化數據,還有我整理的‘簡易科技手冊’,教你怎麼在沒有大型設備的情況下,生產這些東西。”他看著3號葉雲天,眼裡滿是期待,“這裡麵的東西,足夠你改變3號宇宙的雲芳鎮了。”
3號葉雲天握緊科技膠囊,膠囊的金屬外殼帶著微涼的溫度,卻讓他的心裡滾燙。他低頭看向手裡的小星,小星的ed燈閃著柔和的光,電子音也變得溫柔:“葉雲天,我們可以回去幫林月瞳了。”
“嗯。”3號葉雲天點頭,聲音有些哽咽,“回去後,我們先幫月瞳證明科技不是災禍,再幫鄉親們種出高產的麥子,建起抗震的房子——讓雲芳鎮,也變成像新雲芳鎮這樣的好地方。”
那天下午,3號葉雲天帶著小星,來到未來科技學院的圖書館。他打開張教授給的“時空定位儀”,屏幕上顯示著一道淡紫色的信號——是未來蟲洞的能量波動,48小時後,3號宇宙的老槐樹下,會出現能讓他們回去的通道。
他坐在圖書館的窗邊,看著外麵的飛行汽車掠過,看著試驗田裡的ai機器人在忙碌,手裡的科技膠囊泛著微光。他想起3號林月瞳在土坯房裡擦月瞳0號殘骸的樣子,想起村長孫子遞給他月瞳素晶體時亮晶晶的眼睛,想起張教授說的“科技是為了讓生活更好”——他知道,自己的“修行路”還沒結束,回去後的每一步,才是真正的考驗。
但這一次,他不再害怕“科技”,不再迷茫方向。他的手裡握著未來的希望,心裡裝著家鄉的牽掛,還有小星陪在身邊——這場從“農民”到“科技學習者”的蛻變,不是結束,是他帶著3號宇宙走向新生的開始。
圖書館的電子鐘顯示,距離未來蟲洞峰值,還有47小時。3號葉雲天打開ai編程軟件,最後檢查了一遍“小麥灌溉ai程序”——這是他要帶回去的第一份“禮物”,他要讓3號宇宙的人知道,科技,真的能帶來希望。
喜歡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請大家收藏:()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