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海龍鎮的平靜:使命完成後的等待
2025年春,海龍鎮的碼頭又恢複了往日的喧囂。劉丙牛扛著最後一袋水泥走上貨船,抹了把臉上的汗,習慣性地摸了摸褲袋——那裡曾經裝著暗銀色的重力模塊,如今隻剩一片空蕩。自從三年前把最後一枚零件寄走後,他的生活又回到了“靠力氣吃飯”的軌道,但奇怪的是,就算沒有模塊加持,他搬重物也比以前輕鬆,像是身體裡還殘留著模塊的力量。
“牛哥,歇會兒吧!”工友遞過來一瓶礦泉水,“你現在還是這麼能扛,跟有‘神力’似的。”
劉丙牛笑了笑,擰開瓶蓋喝了一口:“哪有什麼神力,就是習慣了。”他抬頭望向鎮中心的方向,海天街8號的小樓依舊安靜,隻是偶爾會感覺到一股微弱的能量波動,像是遠方傳來的呼應。他不知道那是什麼,卻莫名覺得安心——那些“寶貝”,應該在做它們該做的事。
同一時刻,海龍鎮中學的物理課堂上,何裡達正用那片陪伴了他二十一年的透視鏡片輔助教學。他把鏡片夾在老花鏡上,能清晰地看到後排學生藏在課本下的漫畫書,也能透過黑板看到隔壁實驗室裡的儀器擺放。但他很少再用鏡片“穿牆視物”了,更多時候,是用它觀察窗外的天空——偶爾會有淡藍色的光紋劃過天際,像流星一樣短暫,他知道,那是“雲月號”在調試能量。
“何老師,您在看什麼?”下課鈴響後,班長湊過來問。
何裡達摘下眼鏡,笑著說:“看天上的雲,像不像我們昨天講的光學折射現象?”
班長順著他的目光望去,隻看到普通的白雲,卻沒注意到何老師眼底的欣慰——他終於明白,那些年寄走的零件,不是“負擔”,而是“使命”。
肉鋪裡,陳大牛正給顧客切五花肉,斬骨刀落下的瞬間,案板不再像以前那樣震動——合金核心寄走後,他的力氣雖然恢複了常態,卻多了一種“沉穩”的手感。蘇晴的花店裡,彩虹水晶不再閃爍,卻能讓進店的顧客莫名感到平靜;羅小白的網吧裡,神經鏈接芯片不再自動操控設備,卻能幫他快速修複網絡故障……所有變異者的異能都進入了穩定期,不再有“指引”的躁動,隻剩下一種“等待”的默契。
偶爾,他們會在碼頭或菜市場偶遇,不用說話,隻是相視一笑,就知道彼此都在關注著“雲天科技”的消息——鎮上有人說,葉雲天的公司在造“能飛的機器”,也有人說在研究“新能源”,隻有他們知道,那是用他們寄走的零件拚成的“奇跡”。
“聽說葉老板的實驗室最近經常亮燈到半夜。”一次在茶館喝茶時,陳大牛說。
何裡達點點頭,鏡片反射著陽光:“快成了。我能感覺到,那些零件的能量在聚合,像是一顆要發芽的種子。”
羅小白摸了摸口袋裡的芯片,補充道:“芯片偶爾能接收到微弱的數據流,頻率和我們寄走的零件完全匹配——他們在調試聯動係統。”
沒有人問“成了之後會怎樣”,也沒有人問“那些零件最終會用來做什麼”。他們隻知道,自己完成了“傳遞”的使命,剩下的,是葉雲天的故事,也是那些零件的歸宿。海龍鎮的風依舊帶著鹹腥味,陽光依舊溫暖,隻是在平靜的日常下,藏著一份跨越了近二十年的期待。
二、20152020:“雲月號”的誕生之路
2015年深秋,雲天科技實驗室的擴建工程終於完工。原本的舊廠房被改造成了三層小樓,一層是機械加工車間,二層是電子實驗室,三層是核心研發區——正中央的光學平台上,鋪著那卷半透明的穿越機圖紙,20個零件整齊地擺放在圖紙對應的插槽標注旁,像是等待組裝的拚圖。
“各部門注意,開始第一次零件適配測試。”葉雲天拿著對講機,聲音有些緊張。此時的他25歲,穿著深藍色的實驗服,頭發比大學時短了些,眼神卻更加堅定。創立公司兩年,他和林月瞳不僅湊齊了研發資金靠天使投資和技術專利授權),還組建了一支8人的核心團隊:機械工程師老鄭、程序員小李、能量物理學家張教授……每個人都是被“非自然零件”的研究價值吸引而來。
“重力模塊準備完畢,能量頻率4.72hz,符合圖紙參數。”老鄭的聲音從對講機裡傳來,他正操作機械臂,將1998年收到的暗銀色金屬塊對準圖紙中心的“重力插槽”。
“光學係統準備完畢,透視鏡片已安裝,成像穩定。”林月瞳在二層的電子實驗室裡彙報,她麵前的屏幕上顯示著鏡片捕捉到的微觀影像,清晰得能看到空氣中的塵埃顆粒。
“能量監測係統就緒,隨時記錄核心聯動數據。”張教授的聲音帶著沉穩的底氣。
葉雲天深吸一口氣,按下了控製台的“啟動”按鈕。機械臂緩緩將重力模塊插入插槽,金屬塊與圖紙接觸的瞬間,圖紙上的銀色紋路突然亮起,一道淡藍色的能量流順著紋路流向模塊——原本冰涼的金屬塊瞬間發燙,表麵浮現出與圖紙對應的光紋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能量匹配成功!”張教授激動的聲音傳來,“頻率穩定,沒有出現過載!”
葉雲天的嘴角忍不住上揚,他想起了2008年那個下午,18歲的自己抱著這個金屬塊,躲在床底偷偷擺弄,那時的他從沒想過,這個“秘密寶藏”會是穿越機的核心零件之一。
接下來的三年,研發進入了“攻堅期”。零件適配的難度遠超預期:力量增幅核心的接口與圖紙標注有0.1毫米的偏差,需要重新加工;神經鏈接芯片的數據流無法與中央控製係統同步,小李熬了三個通宵才寫出適配程序;生命能量導管的液體流動速度不穩定,林月瞳用化學試劑反複調試了幾十次才找到平衡……每一個難點的突破,都伴隨著一次“回憶的閃回”。
2017年夏天,調試視覺穿透鏡片時,葉雲天看著屏幕上的透視影像,突然想起2001年初中課間,林月瞳湊在他課桌旁,指著鏡片草圖說“像化學分子結構”的樣子——那時的好奇,成了現在堅持的動力。他回頭看向二層的林月瞳,她正專注地記錄數據,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她的頭發上,像初中時那樣明亮。
2018年冬天,激活合金核心的能量樞紐功能時,實驗室突然斷電——能量過載觸發了應急保護係統。葉雲天蹲在黑暗的實驗室裡,摸著發燙的核心,想起了2012年大學畢業那天,他抱著這個核心,在公寓裡和林月瞳徹夜長談創業的夢想。“彆灰心,”林月瞳遞來一支手電筒,光線照亮了她的笑臉,“我們以前能解決那麼多問題,這次也一樣。”
團隊用了三個月時間改進能量緩衝係統,2019年春天,第二次激活核心時,能量流平穩地順著圖紙紋路蔓延,20個零件同時亮起,像是一串串聯的燈籠。“聯動成功!”小李的聲音帶著哭腔,他麵前的屏幕上顯示著20個零件的能量數據,完美地彙聚到核心接口,形成了一條穩定的“能量河流”。
那一刻,葉雲天走到圖紙前,伸手觸摸那些熟悉的零件——重力模塊、透視鏡片、合金核心……每一個都承載著一段記憶:小學的好奇、初中的探索、大學的解析、創業的艱辛。這些記憶像拚圖一樣,和零件一起,拚成了“雲月號”的雛形。
2024年12月,“雲月號”的原型機終於完成。它像一艘縮小的宇宙飛船,長5米,寬3米,高2米,外殼是用特殊合金打造的銀灰色,機身布滿了與圖紙對應的紋路,20個零件分彆嵌在機身的不同位置,核心接口位於駕駛艙正前方,閃爍著淡藍色的光芒。
“這就是‘雲月號’?”老鄭繞著原型機走了一圈,眼裡滿是震撼,“我造了三十年機器,從沒見過這麼精密的結構。”
葉雲天點點頭,撫摸著機身的重力模塊,輕聲說:“‘雲’是我的名字,‘月’是月瞳的名字,也是我們對時空的向往——像雲一樣自由,像月亮一樣永恒。”
林月瞳走到他身邊,手裡拿著一份測試報告:“核心能量輸出穩定,時空錨點校準誤差小於0.001毫米,下一步可以進行模擬時空穿越測試了。”
葉雲天望向窗外,2020年的陽光正好,實驗室的玻璃上反射著“雲月號”的身影。他想起了2008年高中畢業前,和林月瞳在陽台的“秘密基地”裡約定“長大要解開零件秘密”;想起了2009年大學實驗室裡,兩人發現鏡片違背物理規律時的震驚;想起了2013年收到圖紙時,那種“終於找到答案”的頓悟……所有的“因”,都在這一刻彙聚成了“果”——“雲月號”的誕生。
但他也隱隱感覺到,圖紙上似乎藏著未被發現的秘密。一次調試時,他偶然發現圖紙邊緣有一段模糊的紋路,像是被刻意抹去的標注,能量探測器掃過的瞬間,會出現短暫的“時空紊亂”提示——這讓他心裡多了一絲警惕,卻也更加堅定了探索的決心。
“準備模擬測試吧。”葉雲天轉過身,看著團隊成員們期待的眼神,“我們花了近十年多等待,花了五年研發,現在,該看看‘雲月號’能帶給我們什麼了。”
控製台的燈光亮起,“雲月號”的機身紋路開始閃爍,淡藍色的能量流在零件間流轉,像是喚醒沉睡的巨人。2024年年的這場模擬測試,不是結束,而是2025年那場“消失”實驗的序章——所有的回憶、努力、期待,都在這一刻,埋下了通往未來的“因”。
實驗室外的風穿過窗戶,吹動了桌上的零件接收記錄冊,頁麵停留在2009年9月那一頁,上麵畫著那個暗銀色的重力模塊,旁邊是19歲的葉雲天的字跡:“我的秘密寶藏。”而在記錄冊的最後一頁,葉雲天寫下了一行清晰的字:“使命未完,探索不止。”
喜歡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請大家收藏:()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