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透過雲層,傾灑在大地上,勾勒出一片明亮而溫暖的景象。在涼州金城郡允吾縣東側的一處莊園的一間屋子裡,一位麵容青澀卻透著堅毅的少年正專注於手中書卷,似在沉思。
這時,一名護衛匆匆步入屋內,單膝跪地,恭敬地抱拳行禮:
“主公,燒當羌和先零羌又因爭奪小榆穀大打出手,戰況慘烈,死傷眾多,此次雙方似是傾儘全族之力,動了真格。”
少年聽聞,眉頭瞬間緊鎖,深邃的眼眸中閃過一絲憂慮,隨即果斷下令:
“召集50名護衛,隨我即刻出發!”
護衛領命,迅速退下。
少頃,護衛們整齊列隊,身姿挺拔如鬆。少年身姿矯健地翻身上馬,韁繩在握,馬鞭輕揚,率領著隊伍如疾風般衝出莊園,向著小榆穀疾馳而去。
一路之上,馬蹄揚起陣陣塵土,少年心急如焚,日夜兼程,不敢有絲毫懈怠。曆經三天三夜的奔波,終於抵達小榆穀地區。
隻見前方曠野之上,兩大陣營的人馬對峙而立,氣氛劍拔弩張,仿佛隻需一點火星,便能引爆一場慘烈的血戰。
少年正欲縱馬向前,一隊騎兵迎麵而來,攔住了他的去路。為首的羌人麵容冷峻,眼神警惕,高聲喝道:
“你們是何人?此地凶險,速速離開,否則休怪我等無情!”
說話間,身旁的士兵已將號角舉至唇邊,隻需輕輕一吹,便可示警。
少年沉穩地勒住韁繩,緩緩上前,抱拳行禮,聲音清朗:
“在下金城韓子韜。”
對麵羌人聽聞,目光迅速掃過少年隊伍所攜帶的旗幟,那醒目的“韓”字仿佛在風中獵獵作響。羌人們對視一眼,心中一驚,紛紛下馬,恭敬行禮:
“見過韓公子。”
少年亦下馬還禮,拱手道:
“在下聽聞兩族為小榆穀紛爭再起,特來此,欲為雙方調停,免生更多傷亡。”
羌人麵露感激之色道:
“都說韓公子仁義,今日得見,果非虛言。”
原來此少年名叫韓韜,字子韜,乃涼州從事韓約之子,雖年僅13歲,卻在羌人中威望頗高,這是因為韓韜是一名穿越者,前世是一名普通中學生,卻對三國曆史了如指掌。
他深知自己如果想要在西涼地區崛起,羌人之力不可或缺。憶及往昔,涼州軍閥董卓、李傕、馬騰、韓遂等動輒號稱十萬大軍,他分析,若非虛張聲勢,定是有大量羌人士兵相助。
畢竟東漢末年,涼州人口不過四五十萬,僅憑漢人,實難湊齊如此龐大兵力。
自穿越而來,韓韜便精心謀劃未來。七八歲時,他便對刀兵之事表現出濃厚興趣,整日把玩刀具,十歲起,更是纏著父親傳授武藝。韓約見兒子如此熱愛武學,心中甚喜,遂請來涼州頂尖武師悉心教導。
為了拉攏羌人,常救助羌人於危難之中。他慷慨借出糧食,解羌人燃眉之急。不惜錢財,從各地請獸醫,囤積良藥,為羌人牛羊診治疫病。
數年間,他的善舉傳遍涼州,威望日隆。無論是羌人還是漢人,提及金城韓子韜,皆讚不絕口,稱其仁義無雙。
韓韜抬眸,望向對麵羌人,溫和問道:“你屬哪個部落?”
羌人抱拳回應:
“在下乃燒當羌一員,若韓公子能化解此紛爭,實乃我族之幸。雖為部落利益,我等欲爭小榆穀,但能免流血之禍,自是更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