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時,一位婦女帶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孩,在領了粥之後,坐在一旁吃了起來。
婦女看著這些給難民發粥的士兵,隻見他們身穿黃色盔甲,頭盔上都裹著一塊黃色的布,便知道他們是黃巾軍。
雖然婦女沒有文化,但也清楚此處是韓韜的地盤。但她還是問旁邊的士兵:
“軍爺,你們是誰的屬下啊?”
士兵輕聲回道:“我們是韓子韜天王的部下,我們是黃巾軍。”
婦女眼中閃過一絲希望,又問:“董卓在鄴城隻招募壯丁,根本不管我們老幼婦孺,嫌棄我們沒用,你們為什麼要給我們飯吃?”
士兵耐心地回道:“天王對待眾生都是平等的,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值得尊敬的,都有活下去的權利。”
婦女聽後愣住了,心想:“都說韓子韜仁義無雙,保護窮人,傳言果然不假。”
接著,她對士兵說:“軍爺,你頭上的黃巾標誌能送給我嗎?”
士兵先是一愣,隨即把頭上的黃布摘下來,遞給了婦女。
婦女拿著黃布,對孩子說:“孩子,你聽好了,冀州的官員救不了你,朝廷救不了你,如果沒有天王我們早就被餓死了。
從今以後,黃巾就是你的信仰,天王就是你的信仰,記住了嗎?”
孩子懂事地點點頭。婦女把黃布戴在孩子頭上,拉著孩子離開了。
韓韜賑濟災民的消息迅速傳開,傳遍了天下,得到了全天下人的讚揚。
在兗州的一處茶館裡,說書先生抿了一口茶,道:
“接下來,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董卓選壯丁,韓韜救婦孺。”
接著,他把董卓不管老幼婦孺死活,隻招募壯丁擴充軍隊,同時搶劫鄴城富戶的事情繪聲繪色地講了出來。
台下的觀眾義憤填膺,紛紛指責:
“董卓真不要臉!”
“這個該天殺的董卓!”
等說書先生講到韓韜拿出糧食賑濟老幼婦孺的時候,贏得了全場的掌聲。
觀眾們竊竊私語:“都說金城韓子韜扶危濟困,果然名不虛傳啊。”
“韓子韜是真仁義啊。”
韓韜的仁義之名,在這一傳十,十傳百的傳頌中,更加響亮了。
當韓馥得知陶謙率兵前來支援的消息後,心中滿是感激與振奮,親自前往迎接。
陶謙遠遠看到韓馥,也急忙翻身下馬,兩人的手握在一起,仿佛握住了對抗董卓的希望。韓馥真誠地說:
“自古賢人未有及恭祖者。”
陶謙客氣地回應:“除掉董卓,還天下一個太平,我陶恭祖義不容辭。”
隨後,韓馥拉著陶謙的手,一同往營帳內走去。
而公孫瓚在行軍途中,接到了袁紹的信,信中邀請他先與袁紹彙合。
公孫瓚心中疑惑,問:“袁紹此舉何意?”
關靖思索片刻後道:“想必袁紹還是對冀州不死心,想要拉攏主公。”
公孫瓚不屑地搖搖頭,歎道:“此刻,董卓未除,袁紹還想著內鬥。”
關靖繼續分析道:“韓馥能力有限,之前率領我們三路諸侯聯軍,在人數占優的情況下都未能打敗董卓,反而讓董卓挖壕溝把鄴城淹了,竟然渾然不知。
此次如果還是韓馥領導我們,我實在是沒有信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