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踏平東瀛?”
“區區島倭,咱動動手指就能收拾,需要這樣小題大做?”
聽俞通淵奏報時提到,林豪和他們兩人商討解海方案的平倭政策時,表達出對東瀛倭寇的極度仇視和忌憚,
朱元璋對此十分不屑,
在他看來,連元人才是心腹大患,
倭寇充其量就是流寇勢力的水平,屬於皮膚之患,以前靠海禁就控製住了,
現在解除海禁了,大明水軍稍稍一出手就能擺平這些海上的宵小。
俞通淵拱手再拜道,“臣也是這樣想的,”
“可林大人說縱觀曆史,對待外敵襲擾,不能姑息輕視,隻有反擊、打疼、打死一途,”
“消滅倭寇是為子孫後代,為華夏未來數百年計。”
“所以才製定出了全麵出擊,掃蕩海域,不給倭寇生存空間的策略。”
說到這裡,
俞通淵頓了頓,
抬眼看了皇帝一眼,坦誠說道,
“臣不敢欺瞞陛下,”
“臣之所以認同林大人的激進水軍政策,實則是有私心的,”
“因為按這套政策,靠戰功,水軍的兒郎們才有建功立業的機會,”
“水軍平倭成功,甚至未來踏平了東瀛,臣能以殘軀全程參辦,”
“將來去了地下,見到父兄,”
“臣可以挺直腰杆子說,臣是有靠真正自己的本事為大明出過力,沒有墜俞氏和巢湖水師的英名。”
俞通淵當著皇帝的麵,說出內心真實想法之後,
隻覺整個人身上的負擔都消失了,
他從來都知道,
自己之前的封侯,身居都督高位,主要靠的不是他個人的能力和軍功,
而是父兄的恩蔭,
是皇帝念及他俞家當年帶來了完整水師建製,助力霸業的恩情,
才恩賜了他一個侯爵之位。
現在一切的恩情,都被收回了,
他想著能靠自己的努力,去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朱元璋看著俞通淵,心中也有所動容,
俞氏有大功,而且也不像藍玉那般跋扈,
咱奪了俞通淵的爵位,隻想敲打他的好勝心,讓他們俞氏再安分一些,
也沒想過真要徹底收拾他們俞氏。
“朝裡俞通淵的字),咱懂你的心意。”
“隻是林豪這政策,太過激進,”
“朝廷的財稅緊張啊,”
“否則,咱也不用想著去解海。”
“看來還是李景隆的預案,更符合咱的心意,也更適合朝廷現狀。”
俞通淵聞言,麵露失望,還想再勸一句,
但他感受到身側的灼灼目光,
扭頭看去,
隻見宋忠、趙勉齊齊向他微搖著頭,示意他不要再說話,
以免觸怒陛下,引起發作用,
俞通淵想了想,隻得無奈地低頭不語。
朱元璋提筆,在預案文書上,再次做出批示,“海關及有司,按此案執行!”
旋即喚來小貴子,
“去!把這道旨意下發執行。”
現在隻待去太廟,看看後世的反饋了。
······
出了皇宮,
三人坐上了馬車,一路噤聲,
俞通淵開窗見已經駛出上京城的街道,才歎了一口氣道,
“本以為陛下聽了我等的奏對,”
“就會立刻采納,並表態寬釋林老弟,”
“看來,是我想得簡單了,”
“陛下直接下詔按預案執行了。”
趙勉也搖頭說道,“是啊!”
“奈何林老弟雖然得了陛下彆樣的信任,但在陛下更憂心的是朝廷財政,”
“林老弟和我等的思路,與陛下的心意不符,”
“這也是沒法子的事。”
“林老弟深陷囹圄,海關又要按曹國公的預案行事,我等以後也不知道怎麼辦才是。”
俞通淵又重重地歎了一口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