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到自家老四一臉正色地奉上稿紙,控訴自己害死了林豪,
朱元璋頓時眉頭一顫,
什麼?
林豪發生海難而死?
還是咱他和武勳們一起去的?
怎麼會這樣?
他立刻接過稿紙,翻讀起來,
“《林公墓誌·下篇》?”
“是林豪的墓誌?”
朱棣迎著朱元璋略帶質疑的目光,點點頭回答道,“這份墓誌是兒臣的錦衣衛剛剛從溫州府傳回來的。”
“平陽縣衙在一個叫流灣村的地方修路時,挖掘到了墓葬群,”
“出土了半塊墓碑,根據上麵的記錄,墓主人就是林豪,”
“上麵的墓誌記錄了林豪葬在平陽縣的內情,”
“而且墓誌的作者,還是原戶部尚書趙勉。”
朱元璋眉頭微蹙,
平陽縣流灣村?
不就是早前那混球處置過犯官,還組織賑濟倭災的地方麼?
而且這記錄是趙勉寫的,他現在是那混球的左膀右臂,
他寫的事跡,肯定不會作假。
朱元璋繼續往下翻讀,
“...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中,”
“水軍平倭大捷,”
“朝廷欲犒賞大軍,”
“太祖特旨派親信大臣林公擔任欽差,前往澎湖海域恩賞水軍主力。”
“...十一月二十七,欽差船隊到達溫州府,”
“傅友德、謝成、王弼等一眾被貶黜的武勳,早已奉軍令迎侯,”
“而後一眾官員同乘一欽差行船,繼續南下。”
“是夜,船隊突遭龍吸水,”
“欽差行船傾覆於平陽縣外海。”
“各方聞訊,緊急出動救援,”
“然天妒英傑,林公及一眾武勳均不幸蒙難,遺身陸續被發現。”
“十二月初一,”
“流灣村義士董四、鐘小丘,在海上尋得林公遺身,將其護送回岸。”
“流灣村上下,感念林豪公賑災救村的恩德,齊齊請命將林豪公安葬在本村。”
“太祖痛失於林公的不幸,不忍其身後再受奔走之苦,”
“特賜林公諡號‘悼勤’,並允準流灣村民所奏,葬於流灣村西山。。。”
“南鎮撫司附注:”
“洪武三十二年,林豪諡號被褫奪,”
“同年,西山爆發山洪,林豪墓被埋。”
讀完所有的文字內容,
朱元璋將稿紙重重地拍在了桌案上,
老四呈上的這份墓誌記錄,時間正好和朱翊鈞的記錄對應地上,
應該是咱想看那混球擱那邊搞“無為”,
就給他安排一個差事去做,
當欽差可是優差,能提高名望,還能引得底下人感念,
可這混球真的是命軟,
不就是簡單地坐著船出個海麼?
之前有過記錄是說,
他被貶守島時,巡視遇難,
還有,當了什麼“海王”,直接水土不服病死了,
眼下又是遇上了龍吸水,
咱都六十多歲了,都沒碰上過,他都能遇上?
看來他是出海就死,
咱絕對不能讓他出海。
還有,
傅友德他們也跟著一起沒了,真應了那句人算不如天算。
老四之前在這裡說過,
允炆自始至終都沒啟用過藍玉,
咱就想著留傅友德他們的性命,讓他們在海上戴罪立功,
這算是給允炆更多的選擇武勳餘地,
方便他提防著老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