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樂時空,
禦書房,
剛剛處理完奏疏的朱棣,聽到宮裡報時鐘聲,意識到太廟日常集會時間已到。
他吩咐一聲擺駕太廟,
就見內侍送來一封來自緊急密奏。
想著就一封密奏,也不耽誤功夫,
他便準備處理完再起駕。
翻開密奏一看,
“...吳庶人確認一直在南洋逃竄,”
“錦衣衛海外暗探密奏,在三佛齊目標村落,未能追緝到吳庶人,”
“但發現了燒剩的東宮專用紙張,疑似東宮通風報信...”
朱棣頓時一懵,
什麼情況?
吳庶人?
朱允熥?他不是在永樂十五年就死了麼?怎麼還在海外逃竄?
而且不應該是朱允炆“在逃”麼?
當日那腹黑仔,自焚死於皇宮大火,朕對外為避免弑君弑侄兒的罪名,
聽從文官們建議對外宣稱失蹤,
還故意派人四處搜查,以作掩飾。
現在怎麼就成了實打實在追緝朱允熥了?
而且怎麼還有“東宮通風報信”?
老大和朱允熥怎麼又扯上關係了?
諸多疑問,令朱棣的腦袋一嗡,
短暫的恍惚過後,
一段模糊的新記憶出現在了他的腦海裡。
原來朱允熥根本沒有死,
而且在靖難成功的第二天,
趁著京城大亂,
出逃了。
朱棣震驚不已,當即決定先弄清楚情況再去太廟,
他調來朱允熥相關密檔仔細翻閱,其中一份追緝記錄,更是令他傻眼了。
“朱允熥追緝記錄,”
“諸暨同山鄉民檢舉,吳王蹤跡;錦衣衛前往追緝,僅在其藏匿的民居中,發現了遺落的吳王私印,未能及時捕獲。”
“福建月港發現吳庶人一行人藏匿處,錦衣衛布控,追緝前夜,被其先一步逃脫。”
“廣州發現吳庶人蹤跡,錦衣衛實施抓捕,再度撲空,疑似有內應通風報信。”
“永樂五年,交趾省東關城,發現吳庶人蹤跡,錦衣衛聯動駐守大軍實施抓捕,捕獲其心腹侍從常誌,常誌拘禁期間越獄。”
“占城發現吳庶人蹤跡,追緝未獲,但發現其遺落物品,信息無誤。”
“爪哇發現吳庶人蹤跡,三寶太監稟報情報有誤。”
“。。。”
朱棣看完所有的記錄內容,眉頭顫動,怒意難止,
父皇!
一定是父皇乾的!
......
洪熙時空,
禦書房,
朱高熾同樣看著朱允熥密檔中的追緝記錄,眼底的震驚之色難以抑止,
他也是一頓午覺醒來,
發現了自己腦海中浮現出了有關朱允熥的新記憶,
於是便翻閱密檔進行核實。
看著密檔內容,朱高熾的腦子裡清晰地浮現出了新記憶。
在靖難大軍入京當夜,
熥兒便偷偷找上他,先共敘過往一同歡樂之誼,而後提出逃亡要求。
並以他們二人一同流連煙花之地的“汙點”做威脅,
要求他出手助力。
他考慮到靖難成功,即將論功行賞,
他對新朝的太子之位誌在必得,但老二、老三憑軍功也在虎視眈眈這個位置,
不能在關鍵爆出私德有虧,
所以就同意助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