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附注,”
“據《皇明翰林散曲考記》記載,”
“洪武三十二年末,”
“朝廷行教育整頓,禁止一些不合時宜的文作傳播,”
“此曲過分悲愴,涉嫌私念元朝,被朝廷封禁,此曲湮滅於文壇,民間偶爾傳唱。”
看完稿紙後半部分的附注,
朱高熾扭頭瞥了一眼提供這份記錄的朱厚熜,
特地把洪武三十二年寫出來?
這是在強調,封殺夫子是屬於建文朝的操作,
翰林的記錄都是官方的查證,可靠性強。
好小子,
行事很有父皇的風格,
提供新紀錄也沒忘在皇爺爺麵前,給建文君使點小絆子,
不過,也幸虧建文朝容不下夫子這等大才,
否則父皇靖難想成功,談何容易?
也可能,
夫子若是還在朝,
建文君也不會暴力削藩,我燕藩一脈也沒這等天大的造化啊。
一想到林豪若在,對社稷必然能有向好的影響,朱高熾重重地歎了一口氣。
聽完朱棣的話,朱元璋將怒意轉向了那些建文朝的大臣們,“老四,你說的對,”
“都是那些奸佞”
“是他們為了一己之私,坑害了林豪,誤了君王和社稷。”
“他們都該死!”
一眾後世帝王聞言,紛紛麵露無奈之色,
太祖爺此言,太過欲蓋彌彰,
隻能說,他老人家著實偏私建文君,
那些大臣們想出手收拾林豪,
沒有建文君的允準,
能成功麼?!
對於朱元璋的偏私態度,
朱棣卻是露出一副“朕已經習慣了”的表情,
老爺子還是不忘扶立好朱允炆,
可他已經折騰這麼久,
朕和這幫子孫皇帝不都是好端端地在這裡麼?
朕靖難該成功,還是成功,
這叫天命歸燕!
一想到靖難能成功,
朱棣覺得離不開建文君臣的昏招頻出,
那些蠢笨的奸佞,可不能被除掉,
而且,朕是“清君側,靖國難”
總得“清”掉幾個真奸佞才是。
“父皇,他們的確是該收拾,不過在您洪武朝,那些奸佞可能還沒完全暴露出來,”
“畢竟人是會變的。”
朱元璋眼神冷冽地瞪了朱棣一眼,
他自然是知道自己兒子的想法,“你什麼心思,朕會不知道?”
“咱除奸佞是為社稷,”
“再說,咱需要他們暴露?”
“隻要重點收拾那些反對林豪的不就好了?”
朱棣頓時一噎,
老爺子的申辯邏輯,貌似也變強了許多。
朱厚熜見狀,開口說道,“太祖爺臣孫有一言,”
朱元璋有些看不上朱厚熜,本想不準,但考慮到對方今日帶來了新記錄,不能太過嚴苛了。“你說吧。”
朱厚熜輕咳一聲,“建文舊臣的核心,基本都是文官為主,”
“臣等對文官勢力太熟悉了,他們就像野草一樣,除了一茬,又馬上會長出來。”
朱見深等深受朝堂掣肘的後世皇帝,皆是點著頭,一臉感同身受的表情。
朱棣也不由地對朱厚熜,高看了一眼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