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瑁要被放出來了?
伊藉聽到這句話時半天沒喘過來氣。
他心知蔡瑁有投曹的意思,景升公這時候放出蔡瑁是什麼意思?
莫非景升公也有投曹的意思?
不會吧。
經過一陣縝密的思索後,伊藉恍然明白其中的因果緣由。
他長歎了一口氣,搖頭歎息道:
“唉,景升公欲求製衡,卻妄用奸佞,乃自掘墳墓也!”
當即告誡劉備:
“使君,蔡瑁雖出世家,實乃卑鄙之士,恐於身後背刺,當小心防範。”
劉備抱拳:“多謝先生提醒,備自當妥善防範。”
單福卻道:“景升公雖放蔡瑁,但絕不會允許其背刺樊城。但他若不在,那就不一定了。其實,最該防蔡瑁的不是彆人,乃景升公也。”
說著,單福從袖中掏出一紅色錦囊,交於伊藉:“此錦囊當與危急時打開,按囊中之計行事,可保景升公無虞,亦保襄陽無虞。”
伊藉大喜,接過錦囊相拜:“伊藉謝過單先生。”
然後,辭彆劉備單福,拿著錦囊告辭回襄陽複命了。
待伊藉走後,劉備好奇問單福:“軍師,可否透露,錦囊中是何計策?”
單福苦笑搖頭:“未到時機,主公請勿相問。”
他不是不想說,而是他也不知道。
為何?
這錦囊就不是他的。
那是誰的?
是諸葛亮的。
這是來新野前,諸葛亮前去拜訪,親手交給他的三個錦囊之一。
並囑咐於他,新野大勝後伊藉必來犒軍,此時劉景升必重用蔡瑁以製皇叔,到時便將此錦囊交於伊藉即可。
現在回想起來,事情每一步皆如孔明所料。
單福心中感慨,自己縱有運籌帷幄之才,但照比孔明真相去甚遠。
既如此,要不要向主公舉薦孔明呢?
不,還不是時候!
與孔明分彆前,他曾特意交代,時機尚未成熟,不要向皇叔舉薦自己。
水鏡先生也說過,孔明逢主之事,全憑天數,不可強求。
貿然相薦,雖使其得其主,卻不得其時,終難成圓滿之事。
原著:雖得其主,不得其時。)
在恰當的時候,臥龍自會和皇叔相見。
可是,令單福沒想到的是,他未談及孔明,劉備終究還是說到了他。
深秋之時,劉備與單福品茗賞月,劉備終於鼓起勇氣和單福坦言。
“軍師,你可聽過一人?”
“何人?”
“此人複姓諸葛,單名一個亮字,號臥龍先生。”
“哦?”單福心中一動:“主公你怎竟識得此人?”
劉備自然不能說是阿鬥所薦,隻得說道:
“哦,我數月前去襄陽,途徑鹿門山,乃一隱士所薦,說其經天緯地之才,建議我求之。”
“哦?原來如此。”
單福心道,龐德公久居鹿門山,想來恐是他所薦。
卻不知劉備純粹誤打誤撞,此事和龐德公半點關係都沒有。
遂問道:“既知孔明乃大才之人,主公可是要求之?”
劉備喝了一口茶,歎氣道:“不瞞軍師,軍師來前我已四去隆中,皆未見到孔明,本想再去,可現在,我已有先生為軍師,貿然前去,怕惹先生不快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