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魯縣祭祖過後,他立刻帶家眷南下柴桑。
孫權得知孔融投奔,頓時大喜,把去請龐統之事忘得一乾二淨。
在孫權看來,孔融乃當世大儒,名滿天下,又和曹操並非一路。
更關鍵問題是,我父為黃祖所害,你友為黃祖所殺。
我為父報仇,順便亦幫你友禰衡報了仇,你是不是該對我江東心懷感激,願傾心輔佐於我呢?
當然,我江東倒是不需要你出謀劃策。
隻需要你為我江東占明大義,吸納四方賢才、仁人誌士來歸便可!
而事實上,孔融也確實對孫權心存期許與認同。
他對孫權禮數周到,二人相見,也確實有一種誌同道合的感覺。
孫權立表孔融為賓師,位次甚在張昭之前。
本地士族縱然不快,但也理解主公所為。
孔融的名氣太大了。
什麼許靖許邵,什麼陳琳王粲,皆在孔融之後。
當然,他們也知道孔融自視清高,不是那種有意爭奪士族利益之人。
徒給了尊貴的身份,並無實權,不許實利,倒也無妨。
而孔融入江東之後,首事即諫孫權,勸其與劉備合縱,共禦曹操。
此舉正合孫權那顆奮發圖強的心。
彼時,孫權與孔融情好日密,出則同輦,入則促膝,以良師益友相待。
而孔融的到來,也讓另一個江東名將欣喜若狂。
此人便是太史慈。
至孫策死後,太史慈明顯能感覺孫權在漸漸的棄用自己。
身為江東地界首屈一指的猛將,太史慈曾為孫策所倚重,衝鋒陷陣,屢立奇功,威名遠揚。
可現在,主公討伐黃祖,眾將皆領兵出戰,各立奇功。
唯獨擱置太史慈於海昏以拒長沙劉磐。
在太史慈看來,這很難以接受。
讓他想起了在劉繇部下的日子。
自黃忠北去援助劉備之後,劉磐駐守長沙,不複為寇,海昏置一偏將即可,實無必要如此。
他懷念孫策,懷念與孫策四處征伐,殺敵斬將,把酒言歡的日子。
如今,孔融既入江東,以他太史慈和孔融的交情,必會美言。
孫權也必然會複用於自己。
然而,再想想昔日好友之子被孫權置於上虞一隅,那小孩兒被管束得小心翼翼,毫無半點雄心壯誌,他又不怎麼希望被孫權重用了。
不過,孔融能入江東,即便不去美言,對於太史慈來說,也是天大的喜事一件。
隻因孔融對太史慈的恩情太大了,僅次於生養之恩。
他想,若得時機,見見孔文舉,聊聊當年北海解圍、並肩禦敵的熱血過往,談談那患難與共、相互扶持的點滴歲月,也算是美事一件。
然而,太史慈卻並不知道。
孔融之所以能入江東,這並不是偶然。
而是諸葛亮於江東布下的一枚棋子。
這枚棋子,看似平淡無奇,卻牽引著孫劉聯盟,影響著東吳朝堂的決策,甚至能使江東各方勢力重新分化組合。
當然,也關係著江東的生死存亡。
喜歡二周目阿鬥,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請大家收藏:()二周目阿鬥,開局給劉備念出師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