儘管吳巨做了錯事,但聞聽自己的昔日好友被人設宴斬殺,亦尤為痛心。
劉備哀歎坐下,眼含淚水。
然而,沉思良久,忽然眉頭一皺,仿佛想到了什麼不解之事。
阿鬥也察覺了劉備神色的異樣:
“父親,怎麼了?”
“子卿既已驅逐賴先生,權力已無掣肘,大可自領交州牧,憑蒼梧之兵馬獨霸一方,緣何又許步騭率四百人馬入交州,且赴其宴而遭斬殺?”
劉備的懷疑不無道理。
蒼梧亦養精兵五千,加上輜重民兵亦有數萬。
關鍵這還是在自己的地盤上。
這就相當於,曹操派了一個使者,在江陵設宴,然後讓刀斧手將劉備殺了一樣匪夷所思。
“這也並非不可理解。”
對此,阿鬥如此解釋:“父親,後您入益州,劉璋於涪城設宴相邀。彼時,便有人進言,勸父親於酒宴之前,暗伏刀斧手,一舉誅劉璋。如此,則可不費一兵一卒,將益州納入吾等麾下。當時,倘若父親若能狠下心來,益州怕是早歸父親也。”
阿鬥說此話,說給劉備,亦未嘗不是說給自己。
回想當初,就是自己的懦弱無能,才使蜀漢在相父去世後日漸凋零,讓司馬晉有了可乘之機。
倘若當初在相父去世後。
能披肝瀝膽,圖治勵精,把國家建設得繁榮富強。
耗到高平陵之變,再命薑維北伐入長安,亦未嘗沒有機會。
然而,阿鬥又想到相父與蔣琬費禕董允去世後,益州推行政事處處受挫折,
國家失去了理想和目標。
薑維北伐被全國士族所抵製。
諸般門閥,各路宗藩,皆汲汲於為自家宗族蓄聚實力,又豈會輕易將國策置於心間?
也隻有相父才能讓益州上下軍民一心,自己絕無這個能力。
“要我於宴前刺殺劉璋?”
劉備的一句話,拉回了阿鬥的思緒:“阿鬥,何人獻此毒計?”
阿鬥坦言:“乃是龐統龐士元先生。”
“呃……”
劉備不說話了。
為何?
依照阿鬥昔日所言揣度,恐因未施此計,終致龐士元命喪落鳳坡。
從某種意義論之,就是自己的仁慈之心害了龐先生也。
阿鬥見父親躊躇,心中一驚,怕父親因此而疏遠龐統。
於是,又為龐統解釋道:“然,士元先生於劉璋亦有他計,他勸父親奪取益州時,曾說過:兼弱攻昧,五伯之事。逆取順守,報之以義,事定之後,封以大國,何負於信?今日不取,終為人利耳。”
這句話的主要思想是:
不要怕背叛劉璋,反正你不攻取益州,他軟弱無能,益州也遲早也要被彆人所吞並。
你奪了他的益州,等待你平定天下後,再給他封國,也不算失去信義。
劉備聞言,撫髯頷首。
他承認,龐統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。
亦明白,上一世的自己終究沒有用這個方法去刺殺劉璋。
雖然他沒有這麼做。
但按阿鬥的意思,這種以客刺主之事,並非沒有可能成功。
然而,這裡麵有個很重要的前提。
那就是主人對客人有著一種很渴慕修好的情緒。
主人擔憂威盛的氣勢致客人不適,故未於宴外廣置兵馬。
反給客人以可乘之機。
劉璋最初待他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