聞此言,劉備眉宇間掠過幾分困惑。
他覺得豈能因殺孟獲而予南中之主?
於是不禁詫異相問:
“萬一雍闓之流真將孟獲殺了,難道朕要讓雍闓之輩成為南中之主?”
“嗬嗬……”
法正知主公擔心雍闓反複無常,不值得相信,於是含笑而言:
“陛下,南中之地,孟獲最具威德,倘若雍闓殺孟獲,孟獲舊部難免不為其報仇。雍闓亦必他人所害。另外,您真以為孟獲就那麼容易為雍闓所害?”
法正的話,引發了劉備的深思。
或許,殺孟獲不是目的,讓孟獲知道,雍闓是他最大的威脅,才是目的。
但以劉備之心,他隻想除掉雍闓,並不想儘除南中蠻族。
不僅僅是孟獲,還包括他的一些部下。
早先與阿鬥交談時,亦知曾經孔明征伐南中。
五溪蠻三洞主金環三結、董荼那、阿會喃為孟獲所用。
當時金環三結被趙雲斬殺。
而董荼那、阿會喃則在戰鬥中被漢軍俘虜。
孔明並未處死二人,反而以禮相待,曉以利害,勸其歸降,並將他們釋放回營。
董荼那、阿會喃返回後,雖表麵仍服從孟獲,但內心已不願再與孔明為敵。
當孟獲再次戰敗被擒又被釋放後,對部下漸生猜忌。
董荼那因曾建議“諸葛亮寬仁,不如早降”,被孟獲重責四十棍;
阿會喃也因類似的顧慮,與董荼那私下商議“不如捉孟獲獻諸葛亮”。
二人的動搖被孟獲察覺後,孟獲遂以“通敵”為由將他們殺害。
想想,此二人也真是可惜。
但也側麵說明了,董荼那、阿會喃與孟獲的友盟相當的不牢固。
他們都不是不可教化之蠻,若以威德使他們入漢收為己用。
未嘗不會如金日磾一族那般,出身異族,卻成為大漢的忠臣赤子。
這才是最佳的結果。
而孟獲本人也亦非暴蠻。
據阿鬥所言,孔明對孟獲七擒七縱後,孟獲鐵心歸附蜀漢。
資以金銀,牛羊,戰馬,使夷陵之後的蜀漢“國以富饒”,有了北伐的資本。
孔明去世時,他悲痛欲絕,傷心流泣、幾欲隨之而去。
若能留下孟獲和他的那些部下,才是最好的結果。
於是,劉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“孟獲既於南中久有威德,諸蠻素服其勢。若能收降為朕所用,豈不甚好?不知孝直可有計否……”
法正嗬嗬一笑,似早知主公心有此意。
於是言道:“陛下,亦可於詔書加一條。倘若孟獲肯降,且能斬雍闓之首以表誠心,則陛下可允其為南中之主。”
“嗯?”
劉備恍然一怔,方決此舉才是此計核心所在。
若孟獲因此得殺雍闓,則南中之亂可順勢平定。
“那朕此當何為?”
“詔書既頒,陛下可徐徐南下,多屯兵紮寨,謹守營壘以固根本,觀其自亂;更宜廣施恩德,招納蠻中散卒殘部,撫其流離,安其生計。假以時日,恩威漸孚,南中之地自當傾心歸附,終歸陛下版圖矣!”
劉備撫髯頷首。
他不是不想效阿鬥口中的孔明“七擒七縱”,收服孟獲,使南中徹底臣服。
隻是相比較之下,那個方法太高端,太精巧,需步步算計,操作得當,不能有半點失誤。
除了孔明,很難有人能夠得其精髓,駕馭自如。
而法正的計策,顯然更易操作,也更加穩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