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國,地處南方,地域遼闊,物產豐饒,向來以強大的國力和獨特的文化自立於諸侯之林。楚成王聽聞齊國大軍壓境,心中雖驚,卻也鎮定自若。他迅速派遣使者,快馬加鞭地趕赴諸侯聯軍的營地。使者抵達後,昂首挺胸,不卑不亢地對齊桓公說道:“尊貴的齊侯,您安居於北海之畔,寡人則僻處於南海之濱,兩地相距甚遠,牛馬即便發情狂奔,也難有相遇的機會。實在未曾料到,今日您竟親率大軍踏入我楚國的疆土,敢問這究竟是何緣故呢?”
管仲,這位齊國的賢相,素有經天緯地之才,聽聞此言,代表齊桓公沉穩作答:“昔日,召康公曾授予我齊國先代君主太公無上的權力,言道:‘無論五等諸侯,還是九州伯長,但凡有違逆周王室者,你皆可興兵征伐,以全力輔佐周室。’並賜予我齊國先君廣闊的管轄範圍,東至茫茫大海,西至滔滔黃河,南達穆陵險關,北抵無棣之地。然而,如今你們楚國理應進貢的苞茅卻未能按時奉上。這苞茅乃是周天子祭祀時不可或缺之物,用以濾酒。因你們的懈怠,致使天子祭祀之時供應短缺,此乃寡人之首要質問。再者,當年昭王南巡,卻未能返回,此事寡人也需向貴國問個明白。”
楚國使者聞言,神色未變,從容回應道:“貢品未能按時進獻,的確是我國君王的疏忽與罪過,又怎敢不立刻補上。至於昭王南巡未歸之事,還請您前往漢水之濱去探尋緣由吧。”說罷,使者行禮告辭。
諸侯聯軍並未因楚國使者的回應而停下腳步,繼續向前推進,最終駐紮在陘地。此地地勢險要,易守難攻,聯軍在此安營紮寨,對楚國形成了強大的威懾之勢。
夏日炎炎,驕陽似火,楚成王深知不能再坐以待斃,於是派遣屈完再次前往諸侯聯軍營地。屈完,楚國的能臣,以智慧和口才著稱。他一到聯軍營地,諸侯聯軍便主動後退,駐紮在了召陵。此地空曠開闊,正適合軍隊列陣。
齊桓公為了彰顯軍威,特意將諸侯聯軍排列成整齊威嚴的陣勢,隨後邀請屈完一同乘坐兵車,緩緩檢閱。兵車緩緩前行,隻見聯軍士兵們身著厚重的鎧甲,手持鋒利的戈矛,目光堅定,神情肅穆。軍陣之中,軍旗獵獵作響,仿佛在訴說著齊國的赫赫戰功。
齊桓公看著眼前的壯觀景象,心中甚是得意,轉頭對屈完說道:“此番諸侯聯軍前來,豈是為了我一己私欲?實乃為延續我們兩國先代君王的友好情誼啊。若貴國能與我等和好,豈不妙哉?”屈完微微欠身,恭敬地回答道:“承蒙齊侯的大恩大德,為敝國謀求福祉,又肯屈尊俯就接納我國國君,此乃我國國君夢寐以求之事。”
齊桓公見屈完態度謙遜,以為楚國已然畏懼,便語氣一轉,略帶威脅地說道:“我麾下有如此眾多的英勇將士,若用以征戰,試問誰能抵擋?若用來攻城,又有哪座城池能夠堅守不下?”屈完聽聞,毫不畏懼,鎮定自若地回應道:“齊侯若以仁德道義來安撫諸侯,天下誰敢不心悅誠服地追隨?但倘若您妄圖憑借武力強行征服,楚國雖不敢言強,但我楚國以雄偉險峻的方城山作為堅固城牆,以滔滔不絕的漢水作為天然護城河,即便您的軍隊人數眾多,恐怕也難以施展其威力啊。”
屈完的一番話,不卑不亢,有理有據,齊桓公聽後,心中暗自讚歎。最終,雙方達成共識,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聯軍簽訂了盟約。這一盟約的簽訂,暫時平息了兩國之間的戰火,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的大戰。
然而,在聯軍之中,卻因撤軍路線之事引發了一場風波。陳轅濤塗私下找到鄭申侯,憂心忡忡地說道:“此番諸侯聯軍撤退,若取道陳國與鄭國之間,兩國國力有限,必定難以承受大軍過境所帶來的沉重負擔。依我之見,若能取道東方,向東方的夷族國家展示我軍的強大武力,而後沿著海邊返回,如此豈不是更好?”申侯聽後,點頭稱是:“您所言極是,此計甚妙。”
濤塗見申侯讚同,便滿懷信心地將這一建議稟告給了齊桓公。齊桓公稍加思索,覺得此計既能彰顯軍威,又可減輕陳國與鄭國的負擔,便欣然應允。
可誰料,申侯在濤塗離開後,心中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。他轉念一想,若聯軍取道東方,自己便難以從中獲利。於是,申侯趕忙進宮進見齊桓公,恭敬地說道:“大王,軍隊在外征戰已久,早已疲憊不堪。若取道東方,一旦遭遇敵軍,恐怕難以保持高昂的鬥誌投入戰鬥。反之,若取道陳國、鄭國之間,由兩國負責供應糧食和軍需物資,如此方能確保大軍順利返程,且可保萬無一失啊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齊桓公聽了申侯的話,覺得甚有道理,對申侯的建議十分滿意。為了嘉獎申侯的“忠心”,齊桓公大手一揮,將戰略要地虎牢賞賜給了申侯。與此同時,卻以“誤導大軍”為由,下令將轅濤塗拘禁了起來。
到了秋天,齊桓公為了聲討陳國對齊國的所謂“不忠誠”,再度興兵攻打陳國。一時間,陳國境內戰火紛飛,百姓流離失所。這場因撤軍路線而起的紛爭,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殘酷的戰爭,給陳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,也讓春秋時期的局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。
與此同時,話說那許穆公竟不幸於軍中殞命!眾人聞此噩耗,皆悲痛不已。而後,依循禮法,以侯禮將其安葬。如此安排,實乃合乎禮數之舉。
需知但凡諸侯於朝見或是相會之時驟然離世,其葬禮規格當比尋常加高一等。而若諸侯乃是為周天子出征作戰,捐軀沙場,則更應再加二等予以厚葬。正因如此,便有諸侯得以身著天子之袞衣而入殮安息。此種殊遇,既是對逝者生前功績與忠誠的高度肯定,亦是彰顯了天子對諸侯們為國儘忠的尊崇之意。想那許穆公一生戎馬,此番為國捐軀,能得如此禮遇下葬,也算不枉此生矣!
王嘉眉頭緊鎖,望著那烽火連天的陳國方向,心中五味雜陳。他長歎一聲,緩緩開口:“齊桓公,身為春秋首霸,本應秉持大義,以匡扶周室、安定諸侯為己任。起初興兵,打著討伐楚國不進貢苞茅、質問昭王南巡之事的旗號,看似師出有名,實則難掩其借周室之名擴充自身勢力的野心。如今因撤軍路線這等小事,輕信申侯之言,囚禁轅濤塗,進而興兵伐陳,全然不顧陳國百姓的生死,實在有失霸主風範。”
“申侯此人,自私自利,為求一己之利,背信棄義。他先是讚同轅濤塗的合理建議,轉頭卻為了討好齊桓公、謀取私利而將其出賣,致使轅濤塗蒙冤受屈,陳國慘遭戰火塗炭。這般行徑,實在令人不齒,他的所作所為,無疑是在破壞諸侯之間本就脆弱的信任,加劇了列國之間的矛盾與紛爭。”
“反觀轅濤塗,一心為陳國與鄭國著想,提出取道東方的良策,既考慮到兩國的承受能力,又能彰顯聯軍軍威,其心可嘉。卻不想因申侯的小人行徑,淪為階下囚。這世間公道何在?”王嘉的眼神中透露出悲憤與無奈。
“這場因撤軍路線引發的戰爭,本質上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。齊桓公在處理此事上,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,被申侯的片麵之詞所左右,輕易發動戰爭,使得無數無辜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。而這,也讓我們看到了春秋亂世的殘酷現實——強國肆意征伐,小國在夾縫中艱難求生,所謂的‘仁義’在利益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。”
“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,各國為了爭奪土地、人口與資源,不惜兵戎相見。可戰爭帶來的,隻有生靈塗炭、民不聊生。齊桓公若真有稱霸天下的胸懷,就應當學會克製私欲,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,而非動輒訴諸武力。否則,即便一時稱霸,也難以長久贏得天下人的敬重。”王嘉微微搖頭,眼中滿是對和平的渴望與對亂世的憂慮。
他深知,在這亂世之中,想要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安定,還有漫長而艱辛的路要走,而這一路上,需要更多有識之士挺身而出,為天下蒼生謀福祉。
“唉…”
緊接著,在這之後不久,隻見王嘉麵色凝重,目光透過曆史的迷霧,仿佛親眼目睹了許穆公離世的哀傷場景。
他長歎一聲,緩緩開口:“許穆公之死,實乃諸侯聯軍之殤。在這風雲變幻、戰火紛飛的春秋亂世,諸侯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與聯盟的使命奔走征伐,許穆公毅然投身其中,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,這份忠誠與擔當令人動容。”
“然而,觀其身後葬禮,雖極儘哀榮,卻也凸顯出這亂世之中的微妙平衡與複雜秩序。諸侯葬禮規格的提升,看似是對逝者的尊崇,實則背後隱藏著各方勢力的權衡與考量。天子以高規格葬禮對待為其出征而亡的諸侯,一方麵是為了嘉獎忠誠,激勵更多諸侯為其效力,穩固自身的統治權威;另一方麵,也是在向天下彰顯天子的恩威並施,強化天子與諸侯之間的從屬關係。”
“但回歸到這場戰爭本身,許穆公的犧牲卻也映射出戰爭的殘酷與荒誕。齊桓公打著尊崇周室、討伐不義的旗號,實則在爭霸之路上不斷裹挾著諸侯,為自身的霸業而戰。許穆公為聯軍出征,最終卻命喪於此,而這場戰爭所引發的一係列紛爭,如撤軍路線之爭、對陳國的討伐,都讓無數無辜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。許穆公的死,在某種程度上,成了這場權力角逐與利益紛爭的犧牲品。”
“再者,從諸侯們對許穆公葬禮的操辦來看,禮儀雖在,但人心各異。齊桓公作為聯軍的盟主,主導著諸多事務,在處理許穆公的身後事上,想必也有著自己的算計。他或許想借此機會,進一步鞏固自己在諸侯中的地位,展現自己作為盟主的威望與擔當。而其他諸侯,有的或許真心悲痛,有的則可能隻是在這場葬禮中隨波逐流,遵循著所謂的禮法,實則各懷心思,盤算著自身在這場亂局中的得失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這一切都讓我不禁感慨,春秋亂世,禮崩樂壞,所謂的仁義道德、忠誠禮義,都在權力與利益的漩渦中扭曲變形。許穆公的一生與身後事,不過是這宏大曆史畫卷中的一個縮影。在這亂世之中,真正的正義與和平究竟該何去何從?難道隻能在無休止的征伐與權謀中被掩埋?”
王嘉眼中滿是憂慮與迷茫,他深知,想要探尋出一條通往和平與安寧的道路,在這複雜的春秋局勢下,實在是難如登天,但他心中那一絲對美好未來的期許,卻如同一盞微弱的燭火,在黑暗中倔強地閃爍著。
在這之後不久,伴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轉移…
冬季之時,凜冽的寒風如刀割般呼嘯而過,天地間一片肅殺景象。叔孫戴伯身披厚重的鎧甲,身姿挺拔地佇立在軍隊前列,眼神堅定而銳利。他振臂一揮,率領著魯國的精銳之師,浩浩蕩蕩地與諸侯的軍隊會合一處。那軍旗在風中烈烈作響,士兵們的腳步聲整齊劃一,氣勢磅礴地朝著陳國邊境洶湧而去。
陳國,在這如狼似虎的聯軍壓迫下,已然風雨飄搖。僅僅經曆了短暫的交鋒,陳國的邊境防線便如紙糊一般被輕易撕開。陳國朝堂之上,君臣們驚慌失措,亂作一團。無奈之下,陳國隻得派出使者,帶著豐厚的禮物,卑躬屈膝地前往聯軍營地求和。
齊國這邊,齊桓公權衡利弊,思索再三。他深知,若繼續與陳國糾纏,不僅會消耗聯軍的兵力與糧草,還可能引發其他諸侯國的不滿。況且,陳國已然示弱求和,此時釋放轅濤塗,既能彰顯自己的大度,又能緩和與陳國之間的矛盾,可謂一舉兩得。於是,齊桓公大手一揮,下令將轅濤塗釋放,讓他得以踏上回國的路途。
視線轉到晉國,時光回溯至此前,晉獻公心中一直懷揣著一個想法——立驪姬為夫人。為了尋求上天的旨意,他先是命人以龜甲進行占卜。隻見那龜甲在火的炙烤下,裂紋縱橫交錯,呈現出的卦象顯示此舉不吉利。晉獻公心有不甘,又命人用蓍草進行筮占。這一次,蓍草排列出的卦象卻顯示吉利。晉獻公見狀,麵露欣喜之色,說道:“那就服從占筮的結果吧。”
然而,一旁的卜人卻眉頭緊皺,憂心忡忡地上前諫言:“大王,通常而言,占筮的靈驗程度遠不及龜卜,依臣之見,還是應服從龜卜的結果為好。況且那龜卜的繇辭如此說道:‘專寵一人必定會引發變亂,將會奪走您最珍視的東西。美好與醜惡混在一起,即便過了十年,那醜惡的氣息仍會四處飄散。’所以,此事萬萬不可啊。”
但晉獻公早已被對驪姬的寵愛衝昏了頭腦,根本聽不進卜人的忠言逆耳。他一意孤行,力排眾議,執意立驪姬為夫人。不久之後,驪姬為晉獻公生下了奚齊,驪姬的妹妹也生下了卓子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晉獻公愈發寵愛驪姬,甚至打算將奚齊立為太子。為了此事,他私下裡與裡克進行了一番密談,裡克權衡利弊後,勉強表示同意。
驪姬這個女人,心思深沉,野心勃勃。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順利登上太子之位,可謂是絞儘腦汁,機關算儘。一日,她佯裝關切地對太子申生說:“太子啊,君王昨夜夢見了你母親齊薑,看他那神情,十分思念。你一定要儘快前往曲沃祭祀她,以儘孝道啊。”
申生是個孝順的孩子,聽聞此言,不敢有絲毫懈怠。他即刻啟程前往曲沃,在母親的宗廟中舉行了莊重而肅穆的祭祀儀式。祭祀完畢後,他小心翼翼地將祭祀用的祭酒和祭肉帶了回來,準備獻給父親獻公。
可巧的是,獻公正巧外出打獵,尚未歸來。驪姬見此,心中暗喜,臉上卻不動聲色。她接過申生帶來的酒肉,將其放置在宮內長達六日之久。
待獻公打獵歸來,驪姬早有預謀地在酒肉中偷偷放入了劇毒。隨後,她滿臉笑意,將那毒酒毒肉恭敬地獻給獻公。為了讓獻公不起疑心,她還假惺惺地建議獻公先試一試是否有毒。
獻公不疑有他,隨手將酒灑在地上,隻見地麵瞬間鼓起,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掀起。獻公大驚失色,又將肉丟給一旁的狗吃,狗剛一吃下,便口吐白沫,倒地身亡。獻公仍不敢相信,又讓身旁的宦官嘗了一點,那宦官也在片刻之間氣絕身亡。
驪姬見狀,立刻掩麵而泣,哭得梨花帶雨,嘴裡還不停地叫嚷著:“天哪,這一定是太子陰謀加害於您啊!”
獻公怒發衝冠,雷霆震怒,當即下令緝拿太子。太子申生得知此事後,驚恐萬分,匆忙逃亡到新城。獻公餘怒未消,將太子的師傅杜原款抓來,以教導無方之名,殘忍地殺害了。
此時,有人同情太子的遭遇,便勸他說:“太子,您何不上書給君王,詳細辯解此事,君王英明神武,必定會明辨是非,還您清白。”
申生卻神色哀傷,緩緩說道:“君王若沒有驪姬相伴,就寢難以安穩,飲食也會索然無味。我若上書辯解,驪姬必定會被治罪。可君王如今已然年邁,我又怎能忍心讓他因為此事而心生不快,徒增煩惱呢?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那人又問:“那太子您準備逃走嗎?”
申生苦笑著搖了搖頭,說道:“君王還沒有查明我的所謂‘罪過’,我若帶著這弑君的罪名出逃,天下之大,又有誰會願意接納我呢?”
十二月戊申這一日,天空陰沉沉的,仿佛也在為太子的命運而哀傷。太子申生在新城的一間破舊小屋內,萬念俱灰之下,用一根繩索結束了自己年輕而又悲慘的生命。
驪姬得知太子已死,仍不滿足,她那貪婪而又狠毒的目光又盯上了重耳和夷吾兩位公子。她在獻公麵前添油加醋地誣陷道:“太子下毒之事,重耳和夷吾二人其實都參與其中,他們一直對奚齊公子心懷嫉恨,妄圖謀奪太子之位。”
獻公本就被怒火衝昏了頭腦,聽了驪姬的這番話,更是深信不疑。他立刻下令派兵捉拿兩位公子。重耳聽聞消息,匆忙逃亡到蒲城,夷吾也不敢耽擱,一路奔逃至屈城。至此,晉國朝堂因驪姬之亂,陷入了一片混亂與動蕩之中。
王嘉望著那曆史的風雲變幻,心中五味雜陳,長歎一聲後,緩緩開口:“觀這世間亂象,實乃令人痛心疾首。齊桓公以霸主之姿,率聯軍伐陳,本就因一己私怨,將陳國百姓置於水火之中。後雖因陳國求和而釋放轅濤塗,看似大度,實則是權衡利弊後的無奈之舉,其本質仍是為了維護自身的霸業與聯盟的穩定,而非真正心懷蒼生。這春秋亂世,諸侯爭霸,皆以利益為導向,仁義道德儘棄,致使生靈塗炭,百姓流離失所。”
“再看晉國這樁宮廷之亂,晉獻公因寵愛驪姬,罔顧龜卜之警示,一意孤行立其為夫人,為日後的禍亂埋下了禍根。他的昏庸與剛愎自用,使得晉國朝堂陷入混亂。驪姬這個女人,蛇蠍心腸,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登上太子之位,不惜使用如此陰毒的手段,陷害太子申生。可憐申生,一片孝心,卻遭此橫禍。他明知自己被冤枉,卻因顧及父親的感受,不願上書辯解,又因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,無處可逃,最終含冤而死。他的死,是那個時代的悲劇,也是封建禮教下孝道與現實殘酷衝突的寫照。”
“而驪姬在害死太子申生後,仍不罷休,繼續誣陷重耳和夷吾兩位公子,致使他們被迫逃亡。這一係列事件,讓晉國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。朝堂之上,人心惶惶,大臣們各懷心思,或為自保,或為投機。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被拋諸腦後,隻留下無儘的紛爭與混亂。晉獻公的糊塗,驪姬的狠毒,共同將晉國推向了深淵。”
“在這亂世之中,權力與欲望蒙蔽了人們的雙眼,親情、友情、忠誠皆變得一文不值。諸侯們為了爭霸,不惜發動戰爭,百姓苦不堪言;宮廷之內,為了爭奪權力,父子相殘、兄弟反目之事屢見不鮮。這一切的根源,在於人性的貪婪與自私,以及社會製度的腐朽。
“若想改變這一局麵,需得有賢明的君主,推行仁政,以民為本;需得有正直的大臣,敢於直言進諫,匡扶社稷;更需得有一套公正合理的製度,來約束權力,保障百姓的權益。否則,這亂世的戰火將永不停息,百姓的苦難也將永無止境。”
“這一切,想必也會給現在的人們,帶來諸多的啟示意義啊!”
“唉…”
王嘉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與無奈,他深知,要想改變這混亂的世道,絕非一朝一夕之功,而是需要無數有誌之士為之奮鬥終身。
後來,又過了沒多久。
在這之中,王嘉與許多相關人士進行交流,並且有了許多自己的感悟。
再到了後來,當他的思緒回到現實中時,他便將其中重要的信息記錄在他先前準備好的小竹簡小冊子上,之後再細細分析。
然後,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書籍整理與分類工作後,他便馬不停蹄的帶著自己的疑惑,前往他的老師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辦公的地方,尋求答疑解惑。
之後,便進入了師生問答環節。
緊接著,他與他的那幾個師哥師姐也進行了一係列的交流。
在此基礎上,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識,有了更多的感悟。
這一天,很快也就過去了。
接下來,到了魯僖公第五年的時候,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?
接下來,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….
喜歡左傳遊記請大家收藏:()左傳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