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的桃源好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。
壯年男女跟著以虎娃為首的莊護們搭建著房屋,黃泥混合乾草為牆,茅草做頂。
離建築區稍遠些,是一百八十畝深褐色的熟田,張顯正在其中趕著老牛墾耕著,他的身後跟了十幾個娃子,一人一個陶罐正往地裡埋著種子。
家園田地產出的南瓜現如今都被他給破開了,將裡麵的瓜種全部用在了外田耕種上。
不過八顆南瓜的種子充其量也就五六百顆,用在外田的耕種上還塞不滿一漢畝土地。
不過這倒也沒什麼,先種一畝充當實驗也好。
這一百八十畝的熟田他打算分壟耕種,一畝地分兩壟,一壟種豆,另一壟種小米。
而另外那一百八十畝荒地,他打算開墾完後全都種植高粱。
沒法,生地要麼用來種植可以固氮的豆子,要麼就用來種即便不管也多少會有產出的高粱。
不過在這個時代,高粱還不叫做高粱,而是被稱作“蜀黍”以往種植的農戶倒也不多,不過因為近幾年時常乾旱與洪澇,蜀黍便在冀州北方等地廣泛了起來。
因為這東西不管是旱災還是洪澇,它都能有一定的產出,不像小米,麥,一旦遭逢大禍便是顆粒無收。
張顯也是猶豫了幾番才最終決定種植它的。
雖然比起蜀黍,種豆子能改善地力,但豆子的變現能力還是差了些。
他打算用這一百八十畝的蜀黍來打開財源。
一半在半青時用來熬煮糖漿,另一半則在完全成熟後釀酒。
糖跟酒,算得上是這個時代來錢最快的兩個門路了。
隻有有了錢,他才能購買更多的地,養起更多的人。
現在他的二級家園農田中都有一半的麵積拿來種植蜀黍了,雖然高粱能夠製糖製酒他知道,但那也不過是一點印象罷了。
酒還好說,關鍵的是如何製糖。
隻能是一點點試了。
老牛牟牟的叫著,一頭叫了起來,其他幾頭也就跟著叫了。
托郭家買的牲畜裡差不多弄來了十頭耕牛,因為地處北方跟代郡相隔不算太遠,冀州的牛價還不算貴,一頭不過5000錢,也就值兩畝半荒地。
不過也多虧了有這十頭牛,桃源才能在七天時間裡墾耕了將近一百四十幾漢畝的熟田。
差不多一人一牛每天兩畝多地了。
稱不上快,但也比絕大多數隻能人工墾耕的農戶強太多了。
這一百四十多畝的熟田如今都已經播撒了豆種跟小米種,每天桃源的娃兒們也幫著做些澆水的活計,一時間倒也是忙的過來。
七天時間的將養,桃源莊戶們的情況都好了不少,如今都已經是可以吃的下乾糧了。
在夥食上,張顯並未有太多苛刻,對待他們也就跟正常農戶家裡相同,每天一頓朝食,一頓哺食。
上午是稠的像飯一樣的小米南瓜粥,下午則是將上午煮粥的鍋加水加點米,整成半乾半稀的湯粥。
配上他之前就醃漬過的剁辣椒,一時也供得起每日的勞力所需。
而莊護們則是跟著他吃,每日三餐,麥餅南瓜醃菜加雞子,偶爾加頓雞湯。
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