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然而韓愈剛剛升遷。】
【鎮州兵變。】
【出了一個狠人,王廷湊。】
【他殺害自己上司節度使田弘正】
【連同一家幾百口儘遭滅門。】
【之後又殺冀州節度使。】
【占據冀州,朝廷震怒。】
【集結十五萬大軍前去平叛。】
【結果卻大敗而歸。】
【形勢危急。】
【於是韓愈再次挺身而出。】
【他不怕死的被動觸發,他要隻身前去勸降。】
【群臣百姓-都為他擔憂。】
【怕這將是有去無回。】
【連唐穆宗也在韓愈出發之後,後悔。】
【傳令將韓愈追回。】
【而韓愈卻隻留下一句。】
【止,君之仁,死,臣之義。】
畫麵中。
唐朝大臣韓愈剛剛被任命為鎮州節度使。
然而當地卻發生了兵變。
兵馬使王廷湊竟然謀殺了自己的上司田弘正,並占據了冀州。
朝廷派出軍隊討伐王廷湊。
但第一次出兵卻遭到了失敗。
......
【到了鎮州。】
【迎接韓愈的是王廷湊手下的拔刀聲】
【然而韓愈一點不慌。】
【他和賊子談笑風生。】
【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進行勸說。】
【僅用三寸不爛之舌就直切叛軍要害。】
【長慶二年。】
【韓愈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】
【熄滅了王廷湊的反叛之心。】
【自此王廷湊願意表麵上歸順朝廷。】
【韓愈甚至還撈出了被俘虜的刺史。】
【要回了王廷湊搶到手的城池。】
【如此剛猛的性格。】
【也表現在韓愈的文學上。】
【文章巨公,百代文宗。】
【他發起了轟轟烈烈的“古文運動”。】
【“文字獄”和“避諱”是曆來書寫者最痛恨的東西。】
【被稱為“詩鬼”的才子李賀。】
【明明已經高中進士。】
【卻隻因父親名“晉肅”。】
【而“晉”與“進”同音。】
【需“避諱”而被取消資格,不得舉進士。】
【看著自己欣賞的晚輩的不公境遇。】
【韓愈知道後,大聲怒斥迂腐風氣。】
【他冒著天下之大不韙。】
【寫了極有說服力的一篇《諱辯》。】
【直言李賀父親名“晉”他便不能考進士。】
【那有人的父親名“仁”,是不是也不能做人了。】
【韓愈正是因為這種剛正不阿的性格,讓他把文學換了天。】
......
大唐位麵。
兩位著名文學家正在喝酒談論。
斜陽西下,酒香在小院中彌漫。
高適輕啜著碗中美酒,若有所思。
“韓愈此舉,真是大快人心啊!那些華而不實的辭藻,早已束縛文學太久。”
“文章本應表達心意,傳遞思想。”
“如今卻淪為了堆砌辭藻的工具,實在可悲可歎啊。”
李白卻是憤憤不平。
“更可惡的是那些避諱的規矩!李賀這樣的才子,竟因父親的名諱而與功名無緣,豈不荒唐?”
“世風日下啊!文人寫作,本該抒發胸臆,今卻要處處提防,生怕觸犯了誰的忌忌,這還能稱之為文學嗎?”
“文章華而不實,辭藻堆砌,卻無真情實感。”
高適聽罷,也是一陣唏噓。
他緩緩放下酒碗,無奈道:
“文章本該言之有物,傳之有道,如今卻淪為攀附權貴的工具,實在可悲可歎。”
李白一口灌下手中的酒水感慨道。
“更有甚者,為博取名利,不惜造謠生事,挑撥離間,文人風骨,不知去了何處。”
高適聞言,眉頭緊鎖,卻是無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