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說李文忠抵至福建,旋即與沐英相商,部署防衛諸事。
即便李文忠率大軍來援,然福建遭倭患日久,當地諸多百姓與倭寇暗通款曲,甚者,沿海海盜不乏為當地百姓至親。所以,整治之難,不言而喻。
沐英與李文忠見狀,遂行連坐之製,其間殺戮之事,自是難免。此誠為形勢所迫,不得已而為之。
福建之地,亂象叢生,百姓生計維艱,困苦不堪。所謂“窮山惡水出刁民”,於此地而言,倒也並非無稽之談。
且此地地方官員皆前朝舊人,朝廷一時未遣新官接任,故而吏治紊亂不堪。
沐英與李文忠雖略有治政之能,然終非文官,若令其如常孤雛般軍政諸事一力承擔,實是勉為其難。
福建之地,鹽販狡猾多端,如狡兔之有三窟,其間利益糾葛,盤根錯節。此輩鹽販,其背後若非士紳豪族,便是朝中高官。
按理度之,福建鹽業本當興旺發達。然因諸般外患侵擾,致使其鹽業萎靡不振,恰似坐擁金山卻難采分毫,此誠為無奈至極之事。
朱元璋遣沐英坐鎮福建,意在掌控福建鹽場。趁此時機尚早,防他人染指,以免日後形成尾大不掉之勢。
自朱標致信常孤雛,言及福建倭患諸事,常孤雛便著手籌備改進火銃。
常孤雛於係統商城之中,耗費巨額文韜武略點數,兌得滑膛槍之圖紙。
除兌得滑膛槍之圖紙外,常孤雛亦換取手動版之車床、銑床與鑽床。
單是兌換這些,常孤雛所積攢之文韜武略點數,幾近被揮霍殆儘。
常孤雛參照說明書,旋即著手重新注釋,並編纂撰寫一冊手冊。
其後,常孤雛於遼東軍中遴選合適之人,對其施以培訓。
此輩之人,悟性與忠誠,皆毋庸置疑。
此輩人之家人,皆得遼東軍特勤組暗中護持。
因文韜武略點數揮霍殆儘,常孤雛心中頗不是滋味,恰似一朝返貧。此刻,他恨不能率軍四處征伐,以補虧空。
自常孤雛一統遼東,愛新覺羅孟穆特寢食難安,竟投高麗而去。
如今北元已然勢微,全無往昔影響力。而高麗國內,朝堂局勢動蕩,亂象叢生。
高麗國中,親明、親元兩派爭持不下,勢如水火。
往昔,親明之一派為親元者所製,然今常孤雛一統遼東,於邊關陳兵,親明之派旋即崛起,遂占上風。
高麗王室見此情形,無奈之下,隻得遣使者奔赴應天,行朝貢之禮。
若其不行朝貢之禮,非但國內親明一派必生事端,且遼東之常孤雛亦絕非善與之輩。
此前,高麗國遣國內巨商,往與常孤雛談判,費儘周折,方得十取一之商稅,無奈之下,隻得忍氣吞聲。
此誠為攻守之勢已然異變。往昔高麗或有恃無恐,如今形勢丕變,隻能順應時勢。常孤雛勢盛,高麗於商稅、朝貢諸事上,已無往昔之主動,唯有周旋應對,徒歎風雲變幻,局勢難測矣。
高麗雖欲聯絡遁入漠北之元廷,然僅止於臆想,實不敢付之行動。
然高麗王室於入朝貢使之中安插人手,令其結交大明朝堂重臣。冀望諸重臣受其厚利後,能於聖上麵前為高麗美言,勸朱元璋勿興征討高麗之師。
常孤雛好戰之態,高麗眾人再清楚不過。劉益、高家奴與納哈出,便是活生生之例證。
高麗使臣途經遼東,心中恐懼萬分,如履薄冰。所幸終是有驚無險,旋即離了遼東,向著應天方向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