沐英與李文忠得徐達送來之雜交水稻種子,不敢耽擱,即刻於福建境內尋覓適宜作為糧食基地之所。
二人遍曆福建諸地,詳察水土、氣候等情狀。
與此同時,他們廣發告示,招募農戶。
告示中言明,參與種植雜交水稻者,可得諸多實惠,諸如田地租賦從輕、農具種子相助等。
百姓聞之,多有心動者,一時之間,前來應募者絡繹不絕。
沐英與李文忠遂精心挑選,將農事嫻熟、勤懇耐勞之農戶納入,籌備開辟糧食基地,期望借雜交水稻,為福建民生謀福祉。
徐達遂暫代沐英與李文忠,於軍中坐鎮,悉心料理福建各地軍務。
徐達既坐鎮福建軍中,倭患與匪患便成心頭急務。
對於倭患,徐達一麵命人加強沿海防禦工事,修築堅固堡壘,增設了望哨塔,使倭寇動靜皆在掌控。
另一麵,整肅水師,招募精壯之士,日夜操練,提升水軍戰力。
又遣密探深入倭人巢穴,探其虛實、摸其行蹤。
一旦倭寇來犯,水師以逸待勞,憑借堅船利炮,予以迎頭痛擊。
至於匪患,徐達則采取恩威並施之策。
先張貼告示,勸誡匪徒迷途知返,若主動歸降,可從輕發落,既往不咎;同時,亦嚴明軍紀,對負隅頑抗之徒絕不姑息。
他分遣精銳部隊,多路並進,對匪巢展開圍剿。
剿匪途中,徐達嚴令士兵不得侵擾百姓,務必保護民生。
每破一處匪巢,便安撫當地民眾,重建秩序,分發糧食衣物,助百姓恢複生產。
徐達坐鎮福建之際,其威名遠揚,謀略出眾。
倭寇與盜匪聞之,心生畏懼。
往昔猖獗之態,如今儘皆收斂,偃旗息鼓,不複往昔那般肆意妄為。
待沐英與李文忠將糧食基地諸事料理妥當,徐達遂與二人交接軍務,諄諄囑咐一番後,即返程歸應天。
往湖廣而去的常遇春,遭當地士紳豪族百般刁難,常遇春為此頭疼萬分。
常遇春素非善謀之人,麵對此境,竟至束手無策。若非朱標臨行多番叮囑勸誡,他幾欲大開殺戒,以解心頭之困。
常遇春正自煩惱之際,有屬下前來稟報道:“有人求見。”
常遇春遂命人將其引入,隻見來者乃一五旬有餘之老者。
然此人周身書卷氣甚濃,料想亦是頗具人望之士。
常遇春道:“敢問老先生尊姓大名?”
老者答曰:“老夫劉三吾是也。”
常遇春此前未聞劉三吾之名望,然仍以禮相待。實因常孤雛時常悉心叮囑於他,凡事遇人遇事,當先以禮待之,萬不得已再動乾戈。
常遇春問道:“不知先生前來尋我,所為何事呀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