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乾咳數聲,向朱標問道:“標兒,你這是何眼神?”
朱標搖頭道:“父皇,兒臣還得回東宮陪貞姐姐用膳。若不回去,晚間恐遭訓責,兒臣這便告辭。”
朱元璋趕忙抬手道:“哎哎哎,臭小子,且慢!咱與你一同去東宮。常家丫頭身懷六甲,咱身為父親,理當前去探望。”
朱標並未推辭,說道:“既如此,父皇,那咱一同前往。”
東宮之內,常貞已然備好菜肴,正盼著朱標歸來。
東宮之中,有諸多自遼東捎回的特產。
常孤雛每月皆令萬民商會給常貞帶物,是以東宮膳食頗佳,新奇之物亦多。
但凡遼東有新的吃食,常孤雛便會將其捎回應天,且於書信中附上製法。如此,常貞在東宮日子倒也頗有趣味。
朱雄英身為嫡長孫,於東宮亦能品嘗諸多來自遼東的特產。
朱雄英對常孤雛這位大舅帶回之物,皆甚是喜愛。若能得見大舅,他便愈發歡喜。
朱元璋與朱標至東宮後,恰遇自大本堂返回東宮的朱允炆。
朱允炆趕忙向朱元璋與朱標行禮問安。
朱允炆滿心期盼朱元璋能問及他的功課。然朱元璋僅瞥了朱允炆一眼,令其起身之後,便再無言語。
倒是朱標心地良善,對自己這個兒子道:“剛從大本堂歸來?想來你還未用飯,一同去吃吧。”
朱允炆本欲應下,卻忽憶起母妃呂氏叮囑,遂搖頭道:“父王,兒臣還得回去與母妃一同用膳,就不隨行了,多謝父王。”
隨後,朱允炆又朝朱元璋行禮道:“皇祖父,皇孫先行告退。”
待朱允炆離去,朱元璋神色冷峻,對朱標道:“標兒啊,那呂氏可真會教導孩子。這孩子自大本堂下課後,竟不去向常家丫頭行禮問安,這般‘孝心’,倒也‘可嘉’。”
朱標察知朱元璋不悅,遂道:“父皇,他終究隻是個孩童。”
朱元璋冷哼一聲道:“正因其是個孩子,咱才如此動怒。”
父子二人行至太子妃居所,常貞見朱元璋亦至,趕忙在女官攙扶下,移步到朱元璋與朱標跟前,欲要行禮。
朱元璋急忙上前一步,扶住常貞,笑道:“常家丫頭,你如今身懷六甲,此處皆是自家人,無需這般多禮。”
常貞道:“多謝父皇體諒。”
朱元璋輕拍肚皮道:“常家丫頭,聽聞你已備好膳食,咱便厚著臉皮來你這兒蹭飯啦,哈哈哈。”
常貞道:“父皇何出此言?飯食已然備好,父皇這邊請。”
待朱元璋與朱標隨常貞至用餐之處,見桌上所置飯食,製作精巧,觀之便令人食欲大增,色香味皆全。
單瞧這些菜肴品相,便覺價值不薄。朱元璋道:“常家丫頭,東宮用度可還夠?若不夠,咱再從內庫撥些與你們。”
常貞搖頭道:“父皇無需這般破費,這些物事皆是大哥從遼東遣萬民商會捎來的。”
朱元璋玩笑道:“這小孤雛倒疼你們,但凡有好物,都往這兒送。卻不見他孝敬孝敬咱,咱可是他嶽父呢。”
朱標趕忙道:“父皇,常大哥也往宮裡送了東西,都在母後處,父皇可彆說沒嘗過。”
朱元璋瞪朱標一眼,道:“吃你的飯,這麼些美食還堵不住你嘴?”
朱元璋於東宮飽餐一頓後,返回禦書房批閱奏章。
朱元璋令二虎將遼東相關情報皆呈上來。他於遼東安置諸多都衛司之人,久未閱覽遼東情報。此時閒暇,權當消遣,倒也不錯。
朱元璋觀都衛司自遼東呈來之情報,愈看愈覺有趣,心忖常孤雛果是聰慧過人。且遼東營商環境頗佳,雖遼東商稅頗高,然商業愈發繁盛。
朝臣常言,增商人之稅,必致商業萎縮。然觀之遼東,並非如此。至於朝臣緣何出此語,其間些許醃臢事,朱元璋亦不欲多言。
今時,單自大明彆處往遼東營商者便日益增多,且彼等所交商稅,皆依遼東規矩,卻未見諸商退縮,反愈發踴躍前往。
由此種種,便可知增商稅一事可行。
然朱元璋亦知,大明彆處營商環境欲達遼東那般境地,一時之間實難實現。遼東現今非但物資豐足,單論其基礎建設,便已領先大明各處許多。
朱元璋對遼東之水泥路與柏油路興致頗濃。此兩種官道,車行其上甚穩,於物資運送速度,大有提升。
次日,朱元璋召李善長、劉伯溫至,與二人談及遼東之水泥路官道與柏油路官道。
朱元璋向二人言明,水泥此物用於建築,極為便利且堅固。
朱元璋謂二人曰:“二位愛卿,汝等以為,若以水泥鋪築大明之官道,可行否?”
李善長聞言,麵露思忖之色,緩緩道:“陛下,以水泥鋪築官道,雖聞之便利堅固,然茲事體大。大明幅員遼闊,官道眾多,若儘皆以水泥鋪就,所需物料、人力耗費巨大。且臣不知民間對水泥認知幾何,貿然推行,恐生變故,還望陛下三思,徐徐圖之。”
劉伯溫拱手道:“陛下,以水泥鋪築官道,實乃良策,可利國利民。然此事需從長計議,關鍵在遼東水泥產能。遼東工坊生產水泥,需養眾多人手,恐難無償供應。國庫能撥幾何購此水泥,關乎推行規模。且各地修築,人手招募、材料采買等,所費不貲,皆需詳加核算,方能穩妥推進。”
朱元璋道:“咱豈會令遼東白白供此水泥。想來這水泥價格應不高,觀遼東各處官道鋪築,便可得知。然若使他人鋪築此官道,恐生貪墨之事。”
劉伯溫道:“陛下,遼東既有此方麵經驗,莫若將鋪築水泥官道之事,交予遼東匠人,朝廷但遣監察官員便可。”
李善長聞之,曰:“將此事付與遼東匠人,固無不可。然修築官道,恐遇他礙。鋪築官道,動用錢財甚巨,難免有人覬覦。屆時若有人蓄意阻撓,此官道恐非易修。”
座中三人皆非愚鈍之輩,皆知官道雖屬國家,然“天高皇帝遠”,若有人蓄意阻撓,朝廷亦無良策。
劉伯溫沉思片刻,進言曰:“陛下,依臣之見,不妨分區域徐徐修築水泥官道。如此,一則可先觀成效,二則可分散人力物力,避免一次性興大工而招諸多阻礙。且循序漸進,亦便於朝廷監察與管控,即便遇阻,亦好應對。”
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:()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