遼東蓋州之地,常孤雛於處理公務之暇,亦往遼東北部巡視。
大明遼東,沃野千裡,物產頗豐。
田疇之中,粟麥黍稷,歲歲豐登,乃民生之根本。
山林之內,鬆木樺木,質地堅實,可為棟梁。
又有參茸貂皮,皆為稀珍,人參滋補,鹿茸名貴,貂皮輕暖。
江河湖澤,魚蟹肥美,捕撈之獲,充於市肆。
鹽場煮海為鹽,行銷四方。
礦脈藏於深山,鐵銅之屬,利於器械鍛造,實乃物華天寶之地。
今之遼東,糧產豐盈,儲量頗厚。且畜牧之業漸趨昌隆,工坊林立,通衢四達。
且遼東異於大明他處,其地為官府所掌,百姓以承包之法,從官府承地。
於此,在頗大程度上,遏止土地兼並,亦阻士紳豪族滋長。
大明他處,士紳豪族勢盛,廣占田畝,兼並之風熾烈,操縱地方諸事,權勢煊赫。
然遼東之地,士紳豪族勢微,因土地為官轄、民承包之故,難成氣候,與他處相較,恰似兩極,判然有彆。
今遼東少許士紳豪族,雖家資頗豐,然囿於遼東律法之嚴,僅能為富家之翁,無從施展手段以興風作浪。
論家財,遼東士紳豪族弗如商賈;言待遇,其又不及百姓。困於其間,實感憋屈。
然於遼國公常孤雛彈壓之下,彼等未敢多言,唯能安穩度日。
常孤雛平倭國之後,即著手籌備興舉捕魚之業。
於遼東而言,捕撈行業若興,其利頗廣。
首當其衝,可增物產。
遼東濱臨水域,漁產豐富,捕撈能使各類鮮魚蟹蝦等水產充盈市麵,既供本地民生之需,又可外銷獲利,活躍商貿流通,增益地方財貨。
次者,拉動諸業。
捕撈需舟船、漁具等物,能帶動造船、木工、織網等工坊興盛,為眾多匠戶提供營生,促其技藝精進。
且漁獲的存儲、運輸需冰窖、車輛等,亦推動冷藏、物流等行業發展,創造更多就業,使民眾增收。
再者,提升稅賦。
捕撈行業繁榮,從業者獲利,官府稅收亦隨之增長,可為遼東各項建設,如水利修繕、城防鞏固等提供資金,推動地方發展。
不過,若捕撈無序,或致漁業資源衰減,影響長遠收益。
是以,合理規劃捕撈,方能使捕撈業於遼東經濟,長久發揮積極效用。
遼東之地,糧業、畜牧、工坊諸業,相互促動,彼此增益。至如今,遼東堪稱大明首屈一指之經濟體。
遼東秉持以民為本之策,雖大體仍循士農工商之製,然於四者要求未臻嚴苛,唯略有側重。今遼東之地,無論士子、農人、商賈、工匠,基本待遇皆平,均得讀書。但遵遼東律法,便無大礙。
遼東開化之風,於本地裨益良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