詔書傳至遼東。
常孤雛領命,旋即遣人於遼東諸地張榜示眾。
榜文雲:“今聖天子於應天廣納賢才,凡遼東莘莘學子,學業有成者,皆可赴應天,為朝廷效力,共襄盛世。”
一時之間,遼東城內熱鬨非凡,學子們圍聚榜前,或神色振奮,憧憬仕途;或蹙眉思忖,權衡利弊。
有寒門子弟,眼中滿是希望之光,欲借此詔書,擺脫困苦,施展抱負。
亦有世家子弟,暗自思量家族前景,謀算如何借此時機,鞏固家族勢力。
彼時,朝堂風雲湧動,浙東集團諸官,心懷算計,各施手段。
為首者,於密室之中,與親信幕僚謀劃。
“如今朝廷用人之際,正是我等擴充勢力之時。”
於是,他們一麵修書於各地,喚來得意門生。
門生至府,恭敬拜見,其便諄諄告誡:“當今聖上求賢若渴,此乃天賜良機。爾等入得朝中,需謹言慎行,凡事與吾等通氣,切莫忘了師門情誼。”
門生諾諾稱是,滿臉皆是感恩。
另一麵,浙東官員們在朝中上下打點。
或與禮部官員交好,於選拔流程中暗通關節;或向吏部尚書饋贈厚禮,求其在用人之際,對自家門生高看一眼。
為使門生能順利入朝,他們又四處散布謠言,誇讚自家門生才高八鬥、學富五車,美名傳於朝堂內外。
隻盼在這波人才選拔中,讓門生成功躋身朝中,壯大浙東集團之勢力。
應天城中,自遼東學子奉詔而來,與浙東學子同入太學。
一日,太學論學,浙東學子之首陳生,率先發難。
他身著錦繡,神色倨傲,掃一眼遼東學子,道:“聽聞遼東之地,向來文風不盛,不知諸公所學,能否與我等浙東才俊相較?”
言罷,身旁浙東學子哄笑附和。
遼東學子中有個耿直的李生,起身反駁:“遼東雖僻,然吾輩求學之心不輸旁人。”
陳生冷笑:“口說無憑,今日論學,便讓爾等知曉差距。”
論學中,陳生等人暗中使詐。
他們故意曲解論題,以偏門典籍刁難,李生等遼東學子一時語塞。
陳生又暗示同黨,於旁起哄,汙蔑遼東學子學識淺陋。
待晚間,陳生召集浙東學子商議:“遼東人若在太學出頭,必奪吾等前程。明日校場比試,安排人使絆子,讓他們當眾出醜,再傳揚出去,叫他們在應天無立足之地。”
眾人皆稱妙。
第二日校場,遼東學子參加騎射比試。
輪到一王姓遼東學子時,浙東學子提前在馬鐙上動手腳。
王生剛上馬,便因馬鐙鬆動險些墜馬,引得眾人哄笑。
陳生趁機高聲道:“瞧這遼東學子,學藝不精,還妄求入朝為官,莫要貽笑大方!”
自遭浙東學子幾番刁難與排擠,遼東學子心中憤懣如沸湯翻湧。
雖本謹遵遼國公常孤雛叮囑,行事低調,然如今此般欺辱,實難再忍。
一日午後,太學藏書閣內,浙東學子陳生正與同黨悠然翻閱典籍。
遼東學子李生、王生等悄然潛入,於閣外布下人手,以防消息走漏。
閣中,李生大步上前,猛地抽走陳生手中書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