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下,秦王與晉王皆舉兵征伐韃靼,邊關防範森嚴,走私行徑難以為繼。
晉商素與晉王交情疏淺,又兼萬民商會借勢崛起,致使晉商手中鹽茶銷路大減,積壓頗多,處境愈發困窘。
於山西之地,萬民商會所售商品,物美且價廉,供應充足。
與之相較,晉商之鹽茶,漸感壓力,竟有些難以支撐。
常言道,富貴險中求!晉商身處困境,權衡之下,決意冒險與韃靼商議,冀圖打通走私之路,以解當下鹽茶滯銷之困局。
晉商所遣之人歸,攜回消息,言韃靼對鹽茶確有所需,然相較之下,其對鐵之需求更為急切。
線人稟道:“韃靼貴族言,若吾等可供應足量精鐵,彼便會加大鹽茶采購,較之前更為可觀。”
有晉商起身,來回踱步,喟然歎曰:“唉!可民間嚴令禁私自鍛鐵,若貿然為之,一旦事發,其罪遠甚於走私鹽茶,實乃棘手難題!”
一人接話道:“吾等販賣鹽茶,罪責亦非輕,然至今未遭大禍。但此番精鐵販賣,著實棘手。朝廷對鍛鐵監管極嚴,且欲將其運出,談何容易。”
眾人皆明,晉王處決然無通融之路。今時晉王得萬民商會襄助,對彼等晉商,定無善顏。思及前番黃河泛濫,彼時若肯稍出錢財、糧草,或不至如今這般困厄。
有晉商開口相詢:“大同府處,吾等可還有相熟之人?若有之,或可從此處分批將鐵運出。”
於大同府有產業之晉商答曰:“衛所之中,確有人脈。然晉王於沙井屯兵,此乃必經之路,實難繞過。且沿途道路崎嶇難行,若行事不慎,一旦被察,便是滅九族之大罪,不得不慎啊!”
一眾晉商七嘴八舌,各抒己見,卻終難覓良策。
目下居延海、沙井與北平方向,皆有駐軍鎮守。
三王正興兵攻打韃靼,這般局勢,著實令晉商陷入兩難,舉步維艱。
有晉商建言:“既如此,吾等何不移產業於南方發展?湖廣、四川之地,皆大有可為。”
另一晉商哂道:“談何容易!湖廣、四川之處,本地士紳豪族與商股盤根錯節,我等又怎能輕易涉足?”
晉商諸人,聚於一處,談及萬民商會,皆怒形於色。
一人憤然罵道:“那萬民商會,實乃吾等心腹大患!竟公然搶奪我等財路,此等行徑,與取我等性命何異!”
眾人紛紛附和,皆道商會所為,令其生計艱難,利益大損。
“想我晉商,經營多年,於鹽茶、石料、木材諸業,皆有根基。萬民商會一來,以晉王之勢,獲鹽引、攬邊務,又低價收購廠坊,致使我等鹽茶滯銷,產業凋零。”
另一晉商捶胸頓足,痛陳萬民商會之“惡行”。
“昔日我晉商縱橫商海,何等風光,如今卻被萬民商會逼至絕境。彼等所售商品,物美價廉,引得眾人趨之若鶩,我等貨物無人問津,財富如流水般消逝。”
又一人滿麵悲戚,言語中滿是憤懣。
“彼等這般搶奪財路,如同持刀殺我。我等世代經商,賴以生存之業被其破壞,往後日子,該如何過活?”
一老者痛心疾首,眼中似要噴出火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