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氏雖滿心憂慮,然自身如今遭冷落,諸多謀劃皆施展不開,隻得強打起精神寬慰朱允炆。
她輕撫朱允炆後背,語調柔和卻透著無奈:“允炆,世間事多有變數,一時得失不足為懼。你才華出眾,品行端正,皇祖父終有一日會看到你的好。當下你隻需潛心向學,莫要被這一時之事擾亂心境。隻要你堅持不懈,未來之路必定寬廣。”
呂氏眼中滿是對兒子的期許,可心中的無奈卻如影隨形。
呂氏眸光一閃,似又尋得一絲希望,忙道:“允炆,你且細想。如今儒家士林遭你皇祖父打壓,看似危機,實則是你的一個契機。
你一向尊崇儒家,若能在此時,以恰當之舉,為儒家正名,向皇祖父展示儒家於治國理政的真正效用,既能彰顯你的才德,又能得儒家士林之心。
如此一來,皇祖父定會對你刮目相看,你也可借此樹立威望,往後之路便好走許多。”
朱允炆麵露猶豫之色,眉頭緊鎖,憂心忡忡地說道:“母親,話雖如此,可皇祖父已然對孔家動手,與儒林之間的嫌隙怕是難以彌合。
兒子若此時貿然結交儒林,那豈不是公然打皇祖父的臉?
萬一皇祖父怪罪下來,孫兒非但討不到好,反而可能惹上大禍,這可如何是好?”
他來回踱步,神色焦急,不知如何抉擇。
呂氏握住朱允炆的手,目光篤定道:“兒啊,儒家傳承千載,底蘊深厚,哪能如此輕易倒下。
你皇祖父雖一時打壓,卻也難改其根基。
你隻需耐心等待,時局總會有變。
待儒家複起之時,你作為一直支持他們之人,定能收獲擁戴,到時皇祖父也會對你另眼相看。
切不可因一時之懼,錯失這大好機緣。”
朱允炆聽呂氏這般言說,心中一動,仔細思忖後,緩緩點頭道:“母親所言,似有幾分道理。你瞧那翰林學士們,如今不也安然無事?
如此看來,皇祖父或許隻是一時動怒,未必真要將儒林徹底打壓到底。
待風頭稍緩,兒臣尋個恰當的時機,再與儒林有所往來,想來也不遲。”
說罷,神色間多了幾分豁然,先前的愁緒也稍減幾分。
自那之後一段時日,朱雄英並未現身大本堂。
與之相反,朱允炆對翰林學士們禮敬有加,常虛心求教,禮遇備至。
他這般舉動,引得翰林學士們紛紛稱讚,皆道朱允炆謙遜好學、禮賢下士,日後必成大器。
一時間,朱允炆在儒林之中的名聲愈發響亮。
然而,朱元璋對朱雄英未去大本堂一事並未置喙。
依舊時常差人傳朱雄英至坤寧宮一同用膳,祖孫二人席間談笑風生,朱元璋還不時向朱雄英傳授治國理政之見解,朱雄英應答如流,其聰慧務實深得朱元璋歡心,這般情形,絲毫不因朱允炆在大本堂的舉動而改變。
朱允炆滿心歡喜從大本堂回至東宮,恰遇朱標,忙不迭躬身行禮,姿態恭謹,禮數周全,口中說道:“兒見過父親,父親萬安。”
朱標微微點頭示意,目光在朱允炆身上一掃而過。看著朱允炆那過分恭謹的模樣,心中不禁泛起一絲厭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