宴間,常孤雛與朱元璋舉杯相談,歡笑不斷。而臨安公主偕同趙敏,領著子女於隔壁暖房用膳。
酒過三巡,朱元璋神色微醺,忽想起一事,便向常孤雛問道:“孤聞你於遼東試行水力發電之術,此究竟為何物,又有何作用?”
常孤雛拱手,恭敬應答:“陛下容稟。水力發電者,乃借水流之力,使輪機轉動,進而生電。此電用途極廣,可照明,令夜間亮如白晝;可驅動器械,使工坊勞作更為便捷高效;亦可用於通訊,令消息傳遞瞬息千裡。”
朱元璋眉頭緊皺,麵露疑惑之色,道:“你所言輪機、生電、器械驅動、通訊諸事,孤實難領會。這水流如何便能生出電來,電又怎可令工坊器械轉動、消息瞬息傳遞?”
言罷,以手撫額,頭大不已。
常孤雛見狀,思索片刻,又道:“陛下,此理稍顯繁複。譬如那水車,借水勢轉動,此乃陛下熟知之事。水力發電便似那水車之理,隻是更為精巧複雜,借水之力轉化為電能,電能又可化為各種功用。”
朱元璋苦笑道:“罷了罷了,此理太過玄妙,孤一時難以參透。但既知你用心於此,且有諸多妙用,便放手去做。隻盼你能將此事辦好,為遼東百姓謀福,亦為我朝開創新局。”
常孤雛趕忙欠身,繼續說道:“陛下,實不相瞞,當下這電能,因技術所限,僅能用於照明以及驅動少許簡單機械。如府中夜間照明,已棄燭火而用電燈,明亮且便捷;工坊之內,部分器械借電之力運轉,較之人手,效率倍增。”
“然臣深知,此乃冰山一角。隨著臣等對電能研究日益深入,假以時日,其作用必愈發宏大。或可令交通運輸更為高效,山川河嶽之間,瞬息可達;又或能革新農耕之法,使田畝增產,萬民富足;甚至能興教化之新途,令知識廣布,人才輩出。”
朱元璋聞罷,眼中閃過一絲期許,頷首道:“雖孤對這電能之事仍懵懂,卻信你所言非虛。你既如此胸有成竹,朕便全力支持。切望你早日達成所願,讓這電能惠及天下。”
常孤雛叩謝:“陛下聖明,臣定當殫精竭慮,不負陛下厚望,必使電能發揮大用,為我朝社稷昌盛、百姓安樂,傾儘心力。”
言畢,二人又舉杯共飲,繼續暢談遼東諸事。
遼東所興新學,數理化諸科皆納其中。往昔,此等學問常被視作旁門左道,難登大雅之堂。
然今時不同往日,於常孤雛悉心經營之下,竟得發揚光大,萬千百姓皆蒙其惠。
而證此新學之有用,遼東之迅猛發展便是最佳例證。此地因新學之故,發展一日千裡,竟一躍而成大明全境之經濟明珠。
朱元璋聽聞,興致大起,當即言道:“既如此,朕明日便欲親往參觀那水力發電廠,看看這神奇之物究竟是何模樣。”
常孤雛領命,即刻躬身應道:“陛下既有此願,臣即刻派人妥善安排。定讓陛下明日之行順暢無阻,能儘覽水力發電之妙處。”
言罷,常孤雛匆匆離席,招來心腹家仆,仔細叮囑:“陛下欲往水力發電廠參觀,此乃大事。你速去知會廠中主事,讓其連夜籌備,將廠內設施清掃整齊,各處器械調試無誤。另安排乾練之人,明日於廠中為陛下詳細解說發電之流程。再者,沿途安保亦不可有絲毫懈怠,務必要確保陛下一行安全無虞。”
家仆領命,不敢耽擱,疾步而出,迅速依言安排各項事宜。
常孤雛返回席間,向朱元璋稟明已妥善安排,朱元璋麵露欣慰之色,與眾人又談笑一番,才儘興散去,各自安歇,隻待明日前往水力發電廠一探究竟。
次日清晨,天色方曉,常孤雛便已在國公府門前等候。
朱元璋身著便服,精神矍鑠,在一眾護衛簇擁下出門。
一行人浩浩蕩蕩朝水力發電站進發。
不多時,眾人抵達發電站。
廠中主事早已率眾恭迎。常孤雛引領朱元璋步入站內,一邊走一邊詳細介紹發電流程:“陛下,此水力發電,乃借水流衝力,帶動那巨大輪機,再經精妙器械轉換,終而生電。”
朱元璋邊聽邊看,神色專注。
隨後,眾人來到一處演示廳。
主事示意手下準備妥當,便見一根電線連接著一個玻璃罩子模樣的物件,正是電燈泡。
隨著開關合上,刹那間,原本昏暗的演示廳被照得亮如白晝。
朱元璋見狀,雙目圓睜,忍不住驚呼:“竟有此等神奇之事!這小小物件,瞬間光亮如此,實乃不可思議!”
他快步上前,湊近仔細端詳電燈泡,眼中滿是驚奇與讚歎。
常孤雛在旁解釋:“陛下,此電燈泡便是電能用於照明之實例,比起尋常燭火,不僅光亮持久,且更為安全便捷。”
朱元璋連連點頭,感慨道:“今日所見,真乃大開眼界,這新學之力,不可小覷!”
若非朱元璋此前便有所耳聞,知曉這其中緣由,隻怕也會同那些抱殘守缺的傳統儒生一般,將這奇妙電力視作妖邪之術。
畢竟,這般超乎常理的光亮驟現,若不知其原理,難免會心生畏懼,以訛傳訛,視之為非正道的怪異法術。
而朱元璋雖久居高位,卻能秉持開明之心,接納新物,此等見識,實非尋常人可比。
參觀罷水力發電廠,朱元璋興致未減,旋即移駕遼東邊防學院。入得學院,但見學子們或聚於廊下,熱烈探討;或獨坐窗前,潛心研讀。朗朗書聲,不絕於耳。
朱元璋悄然踱步其間,默默觀察著這濃厚的學習氛圍。
時而駐足傾聽學子們的議論,時而凝視專注學習的身影,神色間滿是讚許。
遼東邊防學院內,已然萌生出百家爭鳴之蓬勃勢頭。諸家學說各擅勝場,彼此之間相互印證。
於軍事謀略之道,有兵家剖析古今戰例,研討攻守奇正之法;論及邊防治理,法家主張以嚴法明紀,整飭邊務;談及民生保障,儒家秉持仁政理念,建言安撫百姓、發展農桑。
各家各執其理,卻又能相互切磋,取人之長補己之短,共同為遼東邊防之穩固與發展,貢獻心力,蔚為大觀。
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:()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