恰在此時,沐晴抱著一摞書走進庭院,幾步過去,一屁股就在徐妙錦身旁坐下,自顧自翻看起書來。
徐妙錦隨意瞄了一眼,便問道:“沐晴,你這拿著的是甚?”
沐晴抬起頭,應道:“啊,這是地理和生物方麵的書呢。”
朱高熾滿臉好奇,趕忙追問:“地理和生物是啥呀?”
沐晴放下手中書卷,耐心說道:“世子殿下,這地理啊,講的是咱們所處世界的山川河海、地形地貌,各地風土人情、物產分布。
知曉地理,便知何處宜耕種,何處富礦產,商旅行路也能規劃出便捷之徑。像是哪方有肥沃土地,哪處有天然良港,都在這地理學問裡頭。”
“而這生物呢,則是研究世間萬物的學問,從花草樹木到飛禽走獸。知道何種植物可入藥治病,何種動物習性如何,對百姓生計幫助頗大。
就說農家,了解生物,便能知曉何時播種何種作物,如何防治田間害蟲。這兩門學問,與咱們生活息息相關,能讓人更清楚這世界,日子也能過得更明白、更順遂。”
徐妙錦接著話茬,對朱高熾說道:“高熾,其實自古以來,雖無地理、生物這般確切名目,但相關記載散見於諸多古籍。如《山海經》,裡頭記述了大量山川地理、珍奇異獸,雖不乏神話色彩,卻也包含不少古時地理與生物信息。”
“還有《禹貢》,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後劃分的九州山川、土壤、物產等,這便是古代地理方麵的重要典籍。而在生物上,《齊民要術》對農作物種植、家禽家畜養殖多有著述,可看作生物知識在農事方麵的應用。
這些古籍雖與新學裡的地理、生物不儘相同,卻也足見古人對世間萬物探索之努力,與新學在某些方麵是一脈相承的。”
朱高熾微微點頭,可心中著實沒多少興致。
嘴上雖應著,心思卻早飄向他熟悉鐘愛的儒學經典,覺著那些才是安邦濟世、修身養性的大道,對這新提的地理、生物,隻當新奇聽聞,未往心裡去。
朱高熾望向沐晴,問道:“沐晴姐姐,你學這些有何用處?雲南那般蠻荒之地,首要之事不該是行教化之法嗎?”
沐晴白了他一眼,沒好氣地回懟:“你不懂。”
朱高熾滿臉疑惑,瞪大了眼睛,那神情仿佛在問:“我怎就不懂了?”
卻一時不知如何反駁,隻愣在原地。
朱高熾趕忙分辯道:“沐晴姐姐,我怎會不懂。你想啊,若雲南百姓能受教化,知曉禮義,懂得規矩,人心便穩。人心一穩,邊陲之地自然不會生亂。這地方不亂,商旅便能安心往來,農桑也可有序開展。”
“大家安心做事,產出漸多,貨物得以流通,慢慢就能富裕起來。教化是根本,有了這根本,往後諸事才能順遂。不然,人心不齊,各行其是,又怎能發展得起來?所以啊,我覺得教化才是雲南發展的頭等大事。”
沐晴撇撇嘴,不屑道:“是是是,就你說的教化厲害。可你倒是想想,人要是餓得前胸貼後背,都快活不下去了,這時有人跟你講道理,你還聽得進去?”
朱高熾自幼養尊處優,著實沒餓過肚子,麵對沐晴這話,隻覺費解,愣在那兒,撓撓頭,實在想不明白餓肚子跟聽道理之間,能有多大關聯。
沐晴見朱高熾一臉茫然,不禁又說道:“高熾,就說遇上災荒,災民遍野的時候,你手裡沒糧食賑災,隻站出來跟百姓講綱常道理,說什麼要安守本分、莫要生事,你覺得他們會聽話?”
“肚子餓起來可不管什麼教化不教化,人求生的本能會驅使他們做出各種舉動。到那時,亂子一起,你所謂的邊陲安穩、慢慢富裕,都成了泡影。隻有先讓百姓填飽肚子,解決了生計,教化才有用武之地。否則,一切都是空談。”
“所以,地理、生物這些學問,能教百姓因地製宜,知曉如何利用當地物產資源,尋出生路。這與教化一樣重要,甚至在某些時候,更為迫切。你可不能隻盯著教化,而忽略了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。”
沐晴瞅著朱高熾,語重心長道:“先後順序你可得分清楚嘍,彆一張口就隻曉得什麼教化教化的。人要先活下去,才能談其他。連飯都沒得吃,命都快沒了,再好聽的道理也是空話。”
“得先想法子讓百姓有營生,吃飽穿暖,這時候再行教化,才順理成章。就好比蓋房子,得先打好地基,才能往上砌牆。地理生物這些學問,就是幫百姓找營生、打地基的。等根基穩了,你再大談教化,百姓才聽得進去,邊陲也才能真正安穩富裕起來。”
朱高熾聽了這話,一時語塞,低下頭去,雙唇緊閉,陷入了沉默。
他腦海中各種思緒翻湧,以往篤定的觀念似被狠狠撞擊,心中雖仍有些抵觸,卻也不得不承認沐晴所言並非毫無道理,一時間不知如何辯駁。
往後幾日,朱高熾閒時便出門晃悠。在城內各處,他與百姓隨意攀談。
這一談,可讓他察覺到諸多以往未曾留意的彆樣之處。
遼東百姓,向來敬重讀書人,卻非一味盲從。
且遼東百姓送自家孩兒讀書,並非盼著他們入仕為官。
這情形,可叫朱高熾納悶不已,心下琢磨:“讀書不就是為學得聖賢之道,進而效力朝廷,怎的遼東百姓想法如此不同?”
朱高熾返回國公府,徑直尋到姨母徐妙錦,滿臉疑惑問道:“姨母,遼東這些讀書人與百姓,讀書竟不為做官,這是為何?他們讀書究竟所圖何事?”
徐妙錦微微一笑,看著朱高熾緩緩說道:“高熾啊,讀書的好處可多了去了,並非單單為了做官。讀書能讓人明理,知曉世間善惡是非,行事便有準則。百姓家孩子讀書,學會記賬算數,做起買賣來心裡就有底,不會吃虧。”
“再者,懂得農桑醫理,於自家生計也大有裨益。就像知曉何時播種、何種草藥能治病,生活可不就安穩些?
就算不當官,讀書也能開闊眼界,明白天下諸事,與人交談也能見解不凡。如此,日子過得明白又自在,這便是讀書的用處。”
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:()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