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說當下,韃靼與瓦剌正陷困局之中。他們與秦王、燕王、晉王所率之軍交戰,雙方互有勝負,可如今都已儘顯疲態。
三王這邊,武器裝備遠遠勝過韃靼和瓦剌。
那精良的刀槍劍戟,堅固的鎧甲,還有威力頗大的火器,皆是韃靼與瓦剌所不及。
韃靼與瓦剌的兵器,好些個都陳舊不堪,鎧甲也多有破損。
若不是仗著漠北那複雜的地理形勢,他們怕是早被三王的軍隊打得潰不成軍。
漠北之地,地形複雜,有廣袤無垠的沙漠,也有崎嶇難行的山地。
韃靼和瓦剌人自幼生長於此,對地形熟悉得很,借此設下不少埋伏,讓三王的軍隊不敢貿然深入。
可即便有這地理優勢,他們也漸感吃力。
三王的軍隊,訓練有素,指揮得當,步步緊逼。
韃靼和瓦剌的兵力本就不比三王,再加上武器裝備的差距,每一場戰事都打得異常艱難。
他們的糧草補給也成了大問題。
漠北之地,本就物資匱乏,又經這連年征戰,愈發難以支撐。
反觀三王,背後有大明王朝雄厚的國力做支撐,糧草兵器源源不斷運來。
如此下去,韃靼和瓦剌若想破局,著實艱難,不知還能憑借這漠北地理優勢支撐幾時。
實則究其根本,韃靼與瓦剌麵臨的困局,有著更深層緣由。
當下,遼東已然成為大明重要糧倉之一,為秦王、燕王、晉王所率之軍輸送糧草,極為便利。
那糧草大車,絡繹不絕地駛向三王軍中,保障著前線戰事所需。
不僅如此,遼東軍更是大明最為強勁的軍隊。
其兵強馬壯,將士皆經嚴苛訓練,作戰勇猛且戰術精妙。
此軍之威,令四方忌憚。
設若韃靼和瓦剌膽敢大規模舉兵南下,那遼東軍一旦從遼東殺出,局勢便岌岌可危。
韃靼與瓦剌全力應對三王軍隊已然吃力,若此時背後又遭遼東軍突襲,腹背受敵之下,實難招架。
遼東軍擅長長途奔襲,能迅速穿插至敵軍後方,截斷補給,擾亂陣型。
韃靼和瓦剌本就因與三王交戰而兵力分散、疲憊不堪,如何能再抵禦遼東軍這如虎添翼般的一擊。
屆時,前有三王軍隊猛攻,後有遼東軍包抄,韃靼和瓦剌恐將陷入絕境,覆滅之危近在眼前。
這等局勢,猶如高懸之劍,令韃靼與瓦剌不敢肆意妄為,大規模南下之舉,不得不謹慎思量,稍有差池,便是萬劫不複之地。
想當初,常孤雛率軍打下遼東,有力策應北伐戰事。
隨後又揮師南下高麗,更跨海征伐倭國。
這幾場大戰,常孤雛所率之軍,勢如破竹,儘顯神威。
常孤雛用兵如神,將士作戰勇猛,那高麗、倭國哪是對手,皆被打得落花流水。
如此赫赫戰功,聲威遠揚,早把韃靼和瓦剌嚇得膽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