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小太監慌忙跪下稟報:“陛下,雁門關傳來八百裡加急的紅翎信使!”
弘武帝大驚,紅翎信使是邊關將領用來傳遞緊急軍情的,急忙吩咐道:“快傳進來!”
不多時,一位風塵仆仆的校尉來到禦書房,跪地叩頭道:“陛下萬安!”
隨後雙手呈上插著紅翎的信筒。
戴權雙手捧著奏折呈遞給弘武帝。
閱後,弘武帝麵色凝重,蒙古此次並非如往常般短暫侵擾,而是集結重兵於雁門關,其意圖昭然若揭。
“速召張廷玉、陳廷敬、林如海、李光地以及英國公、衛國公和鎮北侯入宮商議。"
養心殿內,弘武帝沉聲問道:“諸位愛卿可有應對之策?”
張廷玉出列奏道:“蒙古此次誌不在劫掠,而意在占據雁門關,進而窺視中原。
我軍需即刻發兵增援,否則一旦失守,後果不堪設想。"
陳廷敬附和:“張大人所言極是,決不可讓蒙古人得逞。"
弘武帝歎道:“朕深知雁門關的戰略地位,然近年連遭天災,國庫空虛,如何支撐大戰所需?”
林如海直言:“即便財政困窘,也不該坐以待斃。
或許可從民間籌集糧草。"
李光地提議:“不妨先征詢武將們的意見。"
英國公李泰站出道:“蒙古人雖驍勇,但不擅攻城。
我軍隻需堅守,待敵方糧儘自退。"
鎮北侯王倫眉頭微蹙,說道:“老國公所提之策雖佳,但切勿忘記,蒙古人能繞過雁門關深入內地劫掠,實行以戰養戰。
到那時,雁門關周邊的百姓便要遭難了。
不如直接圍困雁門關,待城內糧草耗儘即可。"
鄧遠接口道:“在蒙古人行動前,我們可以向雁門關運送大量糧草,同時讓百姓撤離至內地,到時候堅壁清野,看他們如何以戰養戰!”
張廷玉聽後歎息道:“如此一來,百姓又要受苦,一路遷移不知又會增加多少傷亡,這都是我們的失職啊!”
林如海皺眉道:“即便如此,若蒙古人長期圍城又該如何應對?我們能向雁門關運送多少糧草?”
鎮北侯說道:“蒙古大軍來勢洶洶,我大乾在雁門關的兵力僅十萬,而蒙古人卻有三十萬,還不知後續有多少增援,我建議立即加強雁門關的防禦。"
鄧達苦笑一聲:“王倫,我大乾九邊的駐軍不能隨便調動,時間也不允許,隻能調地方守軍或京城各營。
你清楚地方守軍的實力,我朝騎兵稀缺,大多部署在北遼防備羅刹人。
若是隻調地方部隊,與蒙古人對抗無異於送死。"
王倫道:“衛國公,地方軍雖然戰力不足,但可用來防守城池,再加上外派一股精銳騎兵不斷擾,定能事半功倍。"
此刻並無軍中派係之分,若大乾覆滅,他們也難逃一劫。
李泰沉吟道:“鎮北侯此計可行,但不知派京城哪支部隊前往,要知道孤軍在外一旦被圍,便是九死一生。"
鎮北侯王倫拱手對弘武帝道:“陛下,末將願率一支偏師迎擊蒙古人!”
弘武帝沉思片刻,看向張廷玉問道:“愛卿有何見解?”
張廷玉歎息道:“也隻能如此,不過還是需從邊軍中抽調騎兵入京以防萬一!”
弘武帝起身道:“戴權傳旨,從直隸、山東調集十萬兵馬,火速奔赴雁門關,由平西伯指揮。
鎮北侯率領西山十二團營三萬騎兵增援雁門關。"
轉頭對王倫說道:“愛卿初到京城便要承擔如此重任,實在辛苦。
望愛卿保重身體,朕特賜你便宜行事之權,盼你早日取得大捷,班師回朝!”
鎮北侯單膝跪地,恭敬答道:“臣領旨!”
寧國府內,周揚垂手侍立於下首,稟報道:“侯爺,陛下已從內帑撥出百萬兩銀子,調遣十萬邊軍及十二團營三萬騎兵前往雁門關增援。"
賈環揮揮手示意周揚退下,隨後走到寧安堂門口。
他看著眼前局勢,雖然表麵看是內憂外患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
一旦蒙古退兵,新法推行後必定迎來盛世。
當然,前提是要確保蒙古不會攻入中原腹地。
若雁門關失守,蒙古鐵騎橫掃中原,必然動搖根本,新法也會前功儘棄,大乾多年努力將付諸東流。
賈環倒並不太擔憂蒙古,畢竟大乾軍隊實力不容小覷。
況且國庫雖空虛,但弘武帝的私庫頗為充盈,無需擔心朝廷財政問題,否則弘武帝早就召見他了。
弘武帝遲遲未起用他,賈環心裡也有數。
若自己再立戰功,必定會被晉封為國公,但他年歲尚輕,若因此封王,豈非過早?以前或許弘武帝有此意,但太上皇駕崩後,弘武帝獨掌大權,心態難免發生變化。
加上自己的地位不再像從前那般重要,弘武帝自然不願朝中有更多異姓王。
自己雖被賜蟒,但若無相應功績,也難以封王。
賈環自嘲一笑:“看來是在壓製我啊,伴君如伴虎,果真如此!”
喜歡紅樓:帶著金錢係統逆襲請大家收藏:()紅樓:帶著金錢係統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