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則天坐在那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,目光雖依舊銳利,卻難掩內心對於傳位一事的糾結。朝堂之上,支持李顯複位與力挺武氏家族繼位的兩派大臣針鋒相對,氣氛緊張得仿佛能點燃空氣中的火藥。
“陛下,李顯乃先帝血脈,大唐正統。傳位於他,順應天理人心,可使天下歸心,大周亦可平穩過渡回李唐之治。”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率先出列,言辭懇切。
話音剛落,一位身著華麗服飾、麵容陰鷙的武氏家族大臣便上前反駁:“陛下,武周乃您一手開創,曆經艱辛才得以穩固。若傳位給李氏後人,武氏一族多年來的努力將付諸東流,大周的根基也會動搖。唯有傳位於武氏子弟,方能保我武周江山千秋萬代。”
武則天微微皺眉,她清楚這兩派的爭論並非單純為了江山社稷,更多的是出於各自的利益考量。“都退下吧,此事朕自有決斷。”武則天揮了揮手,暫時結束了這場激烈的爭論。
然而,這場爭論並未就此平息,反而在朝堂之外愈演愈烈。支持李顯的大臣們私下裡頻繁聚會,商討如何說服武則天傳位給李顯;而武氏家族的人則四處活動,拉攏更多的勢力支持他們。
在這暗流湧動的局勢中,被貶為廬陵王的李顯也得知了朝堂上的爭論。他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,但同時也充滿了擔憂。他深知武則天的心思難以捉摸,自己能否複位還是個未知數。
“王爺,如今朝中支持您複位的大臣不在少數。我們不妨派人進京,向陛下表達您的忠心,或許能增加您複位的機會。”李顯的一位謀士建議道。
李顯猶豫了一下,說道:“此事需謹慎行事。武後心思深沉,若我們貿然行動,可能會適得其反。”
就在李顯猶豫不決的時候,武則天也在秘密地觀察著各方的動向。她深知傳位之事關係到整個王朝的命運,稍有不慎,就可能引發一場大亂。
“陛下,如今朝中兩派爭論激烈,若不儘快做出決斷,恐怕會引發朝廷的動蕩。”一位親近武則天的大臣勸說道。
武則天點了點頭,說道:“朕明白。但此事關乎重大,不能草率決定。”
她開始分彆召見支持李顯和支持武氏家族的大臣,試圖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。在與支持李顯的大臣交談時,武則天感受到了他們對大唐正統的執著和對國家穩定的擔憂。
“陛下,大唐曆經數代,根基深厚。若傳位給武氏子弟,恐會引起天下人的不滿,導致四方叛亂。”一位大臣誠懇地說道。
而在與支持武氏家族的大臣交談時,武則天則看到了他們對武氏家族榮耀的維護和對權力的渴望。
“陛下,武氏一族為大周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。傳位給武氏子弟,是對我們武氏家族的肯定,也能保證大周的延續。”一位武氏大臣說道。
武則天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。她既想維護武周的統治,又不想看到天下大亂。她開始回憶起自己一路走來的艱辛,從一個小小的才人到如今的女皇,她經曆了無數的風雨和挑戰。
“朕這一生,為了大唐和武周付出了太多。如今傳位之事,真是讓朕左右為難。”武則天自言自語道。
就在武則天猶豫不決的時候,一件突發事件打破了朝廷的平靜。一名支持武氏家族的大臣在回家的路上被暗殺。
“陛下,不好了!大臣武三思被人暗殺了。”一名侍衛驚慌地向武則天報告。
武則天心中一驚,她知道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暗殺事件,背後肯定隱藏著巨大的陰謀。“立刻派人調查此事,一定要找出凶手。”武則天憤怒地說道。
經過一番調查,發現暗殺武三思的是一些支持李顯複位的勢力。他們認為武三思是武氏家族的核心人物,暗殺他可以削弱武氏家族的勢力,增加李顯複位的機會。
“這些逆賊真是膽大包天。竟敢在朕還未做出決定的時候就擅自行動。”武則天憤怒地說道。
她下令對那些參與暗殺武三思的人進行嚴厲的懲罰,同時也加強了對朝中大臣的監視。這場暗殺事件讓朝廷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,支持李顯和支持武氏家族的兩派矛盾進一步激化。
“陛下,如今局勢危急。若不儘快做出傳位的決定,恐怕會引發一場內戰。”一名謀士向武則天建議道。
武則天無奈地歎了口氣,說道:“朕何嘗不想儘快做出決定。但此事關乎重大,朕實在難以抉擇。”
就在這時,狄仁傑進宮麵見武則天。狄仁傑是武則天最為信任的大臣之一,他為人正直,足智多謀。
“陛下,老臣以為,傳位之事應從天下蒼生的利益出發。如今百姓渴望和平,若傳位不當,可能會引發戰亂,受苦的還是百姓。”狄仁傑說道。
武則天點了點頭,說道:“狄愛卿,你說得沒錯。但朕不知該如何抉擇。”
狄仁傑沉思了一下,說道:“陛下,您想想,若傳位給武氏子弟,日後太廟中不會供奉您;若傳位給李顯,您作為他的母親,定會被後世子孫供奉。從親情和後世的角度來看,傳位給李顯更為合適。”
武則天心中一動,狄仁傑的話讓她有了新的思考。她開始重新審視傳位之事。
“狄愛卿,你所言極是。朕會認真考慮你的建議。”武則天說道。
與此同時,武氏家族的人得知狄仁傑為李顯說話後,十分不滿。他們暗中策劃,試圖詆毀狄仁傑,破壞他在武則天心中的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