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關軍情
李豫陷入了沉思,吐蕃的突然進犯,如同在本就混亂的棋局上投下了一顆重磅棋子。邊關急報稱,吐蕃軍隊此次來勢洶洶,兵力雄厚,已在邊境線上蠢蠢欲動。邊境的守將頻頻告急,請求朝廷增派援軍。
“諸位愛卿,如今吐蕃犯境,這是關乎我大唐安危的大事,大家有何良策?”李豫在朝堂上憂心忡忡地問道。
老將郭子儀站了出來,拱手道:“陛下,吐蕃此次進犯,定是有備而來。臣以為,當務之急是迅速調遣精銳部隊前往邊關,加強防禦。同時,可派使者前往吐蕃,探其虛實,以爭取和平解決的可能。”
李豫點點頭,覺得郭子儀所言甚是。但在派誰領軍前往邊關的問題上,朝堂上又起了爭執。
支持太子的大臣們力薦太子李適,認為太子應借此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,為國效力。而支持德妃和德王李邈的大臣們則提議讓李邈前往,稱其年輕有為,可在戰場上得到鍛煉。
李豫心中犯難,他既擔心太子離開京城會在朝中引發更大的動蕩,又覺得德王李邈缺乏足夠的經驗。
太子與德王的較量
太子李適得知德妃一派力薦李邈前往邊關後,心中十分不悅。他覺得這是德妃在故意打壓自己,想讓自己失去這次立功的機會。
“哼,德妃真是好算計。我決不能讓李邈得逞。”李適在東宮憤怒地說道。
謀士們紛紛獻策,其中一人說道:“殿下,您可向陛下表明您的決心和能力,強調您有足夠的軍事才能帶領軍隊抵禦吐蕃。同時,您也可以指出德王年紀尚輕,缺乏實戰經驗,恐難擔此重任。”
李適覺得此計可行,便立刻進宮麵見李豫。
“父皇,兒臣聽聞吐蕃犯境,心中十分焦急。兒臣自幼熟讀兵書,對軍事略知一二,願帶領軍隊前往邊關,保我大唐江山。”李適跪在地上,誠懇地說道。
李豫看著李適,心中有些猶豫。這時,德妃也帶著李邈來到了宮中。
“陛下,德王雖然年輕,但他有一腔報國的熱血,且平日裡勤奮好學,對軍事也有一定的了解。此次讓他前往邊關,定能不負陛下所望。”德妃說道。
李邈也上前一步,說道:“父皇,兒臣願為大唐效力,請父皇準許兒臣前往邊關。”
李豫看著兩人,心中更加難以抉擇。他決定再觀察一段時間,看看兩人的表現。
神秘訪客的建議
神秘訪客得知了朝堂上關於派誰前往邊關的爭論後,找到了李豫。
“陛下,如今吐蕃犯境,這是一個可以平衡朝中各方勢力的機會。”神秘訪客說道。
李豫疑惑地看著他,問道:“先生此話怎講?”
神秘訪客解釋道:“陛下可讓太子和德王一同前往邊關,這樣既能讓太子有立功的機會,也能讓德王得到鍛煉。同時,兩人在戰場上相互牽製,可避免在朝中引發更大的爭鬥。”
李豫覺得此計甚妙,便決定采納神秘訪客的建議。他下旨讓太子李適和德王李邈共同領軍前往邊關,抵禦吐蕃的進犯。
太子李適和德王李邈得知這個消息後,心中各有想法。李適覺得這是一個證明自己的好機會,但又擔心李邈會在戰場上拖自己的後腿。李邈則覺得這是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,他決心在戰場上有所作為。
出征準備
太子和德王開始著手準備出征事宜。他們挑選了精銳的士兵,準備了充足的糧草和武器。在出征前的誓師大會上,李豫親自為兩人送行。
“你們此次前往邊關,責任重大。望你們齊心協力,抵禦吐蕃的進犯,保我大唐百姓的平安。”李豫語重心長地說道。
太子和德王跪地領旨,說道:“兒臣定不負父皇所望。”
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,京城中的局勢暫時得到了緩解。但宮中的暗流並未因此而停止湧動。
後宮的陰謀
德妃在太子和德王出征後,並未放鬆警惕。她知道這是一個在朝中擴大自己勢力的好機會。
德妃找來自己的心腹宮女,說道:“你去打聽朝中大臣們的動向,看看有沒有可以拉攏的人。同時,密切關注太子在邊關的情況,若有機會,可製造一些不利於他的謠言。”
宮女領命而去。德妃又開始策劃下一步的計劃。她覺得可以利用太子和德王在邊關的矛盾,進一步打擊太子的勢力。
與此同時,太子妃也沒有閒著。她在宮中四處活動,與支持太子的大臣們保持密切聯係,希望能在太子出征期間,穩定朝中的局勢。
邊關戰事
太子和德王率領的大軍抵達邊關後,立刻與邊境的守將會合。他們了解了吐蕃軍隊的情況後,開始製定作戰計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