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在跟著節奏起舞。“你看!布在打拍子呢!”福利院的男孩指著布角,藍布的褶皺正在形成波浪狀,和歌聲的起伏完全同步。
林硯湊近了看,藍布的纏枝紋在風中輕輕顫動,凸起的紋路像琴鍵般起落,剛好對應著《藍靛謠》的強弱拍。“這是草木在應和呢。”她笑著說,小時候阿婆總說,好的藍布有靈性,能聽懂人心的聲音,現在看來,阿婆的話應驗了——當唱到“米糕甜”時,布的褶皺會變得格外柔和,像被甜味熨平了似的。
視頻裡的小姑娘舉著手機圍著藍布跑,鏡頭裡,布紋的波浪和她辮梢的咖啡豆串形成奇妙的共振,“嗒嗒”聲混著歌聲,像給旋律加了層鼓點。“它再說‘再來一遍’!”小姑娘對著鏡頭喊,忽然被布角勾住了辮子,藍布和紅線纏成個結,像朵剛綻的藍花。
聽障學徒蹲在布下,手指輕輕撫摸著波浪狀的褶皺。他的指尖劃過之處,布紋會留下短暫的白痕,像在寫樂譜。“他說這是‘布的五線譜’。”阿果翻譯道,男孩忽然起身跑向染缸,“要把節拍染進新布,讓每個拿到布的人都能看見聲音。”
霜降那天,新染的“節拍布”晾在了石橋上。藍布上用深淺不同的靛藍,印著《藍靛謠》的旋律線,高音處用雪青色暈染,像薰衣草在跟著唱歌。新疆的筆友帶著同學們來參觀,女孩們穿著同款藍布裙,裙擺的旋律線和石橋上的布紋完美重合,“我們的裙子會跳舞!”領頭的女孩旋轉起來,裙擺展開成朵藍花,旋律線在風中流動,像首看得見的歌。
福利院的男孩把自己的帕子縫在“節拍布”的最低音處。“這樣它就不會掉隊了。”他認真地說,帕子的小洞剛好落在個音符上,像給聲音開了扇窗。林硯望著這一幕,忽然發現布上的旋律線,和石橋的石縫走向驚人地相似,像有人用三百年的時光,在橋麵上寫了首歌。
立冬的集市上,“藍蝴蝶”甜品店推出了“節拍米糕”。糕體被做成波浪狀,用藍莓醬和桂花糖畫出旋律線,咬一口,甜香會隨著咀嚼的節奏變化,像在嘴裡唱歌。“有位鋼琴老師說,這米糕的甜度起伏,和《藍靛謠》的鋼琴譜完全一致。”老板娘笑著說,“她要帶學生來寫生呢。”
鋼琴老師帶著孩子們在石橋上寫生時,“節拍布”的影子剛好落在畫紙上。孩子們順著光影勾勒,畫出的樂譜竟能直接演奏。“這是橋在教我們作曲呢。”有個男孩舉著畫紙喊,他的筆尖不小心滴了滴藍顏料,落在最低音的位置,像男孩帕子上的小洞。
小雪那天,越南阿姨的孫子帶來了件禮物。是把用咖啡木做的吉他,琴身上用藍布貼了條旋律線,和“節拍布”的紋路一模一樣。“我爺爺說,這木頭吸收了三十年的咖啡香,”男孩撥動琴弦,音色裡果然帶著淡淡的暖,“現在又染上了青溪鎮的藍,能彈出念想的味道。”
吉他聲響起時,“節拍布”的波浪狀褶皺忽然變得劇烈,像在跟著搖滾。聽障學徒拉著孩子們在布下跳舞,藍布裙和藍布褲在旋律裡翻飛,像無數隻振翅的蝴蝶。“他說這是‘布的狂歡’。”阿果翻譯道,男孩忽然指著布上的雪青色,那裡的薰衣草紋正在慢慢擴散,像把新疆的香融進了節奏裡。
大雪封山那天,染坊的壁爐裡燒著藍靛草的枯枝,劈啪聲裡混著《藍靛謠》的吉他彈唱。林硯翻出阿婆的舊紡車,讓聽障學徒把“節拍布”的線頭纏在上麵,轉動時,布紋的波浪會帶動紡車發出不同的音高,真的成了架“布琴”。
“太祖母的歌,終於有了新樂器。”林硯摸著紡車說,忽然發現紡出的紗線,顏色會隨旋律變化,高音處泛著紫,低音處透著藍,像把彩虹紡成了線。孩子們用這線織了條圍巾,送給福利院的男孩,“這樣你冷的時候,它就會唱歌給你聽。”
冬至的清晨,男孩戴著新圍巾在石橋上奔跑。藍紫相間的線在風中飄動,摩擦聲果然像《藍靛謠》的片段。“它在唱‘彆慌’呢。”男孩停下腳步,圍巾的線頭剛好落在株藍靛草上,草葉立刻跟著顫動,像在和聲。
林硯望著這株草,忽然明白“節拍布”的秘密——那些跟著歌聲起伏的褶皺,不是布有了靈性,而是無數人的念想在共振:太祖母的染布魂、阿婆的米糕香、越南阿姨的咖啡情、新疆女孩的薰衣草夢,都藏在布紋裡,借著歌聲蘇醒,借著風傳遞,變成每個拿到布的人心裡的暖。
就像此刻,“節拍布”還在石橋上打著拍子,吉他聲還在染坊裡回蕩,男孩的圍巾還在唱著《藍靛謠》,而那座石橋,像個巨大的音箱,把這些聲音、這些褶皺、這些溫柔的節拍,都收集起來,順著時光的脈絡往更遠的地方去,變成草,變成花,變成每個路過的人眼裡的光,永遠在說:“彆慌,我們都在跟著你,輕輕打拍子呢。”
喜歡幽穀怨靈請大家收藏:()幽穀怨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