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的潮氣漫進“三代花園”的繡房時,林小滿在整理外婆的舊繡筐時,發現軸蠶絲繡線。線軸是沙棗木與紫檀木拚接的,纏著兩色繡線——蘇明遠寄的西北沙棗褐線在左,外公備的江南梔子青線在右,軸頭刻著“緒延”二字,落款是“2003蘇趙合製”,線尾還係著當年的花形線結,混著絲線的柔光,在燈下泛著溫潤的澤。
展開線軸,裡麵藏著三層繡繃:蘇明遠繡的沙棗枝圖案在底層,標著“2004年戈壁沙漠一針一線記風霜”;外公繡的梔子藤紋樣在上層,寫著“2005年江南梔子千絲萬縷繞思念”;中間的襯布上,是外婆用雙股線繡的並蒂花,旁邊縫著字條:“待雙線同繡,共織此錦”。
線軸的暗格裡藏著本《線記》,是外婆的筆跡:“沙棗線要經三冬霜染才沉鬱,梔子線需過五場雨浸才清潤,每季繡製時記錄線跡密度,讓兩地的花緒在線軸上,慢慢相纏。”林小滿拿起針線試繡,沙棗褐的沉穩針腳與梔子青的柔婉線跡,果然在繡布中心的花形處重疊,像2003年的牽掛,穿過時光在絲線裡完成了相擁。母親指著線軸上的刻痕笑:“這是你外婆做的標記,每道痕代表雙線同繡滿一月,旁邊繞的線團,是當月用掉的線量。”原來有些牽掛會被絲線記錄,讓兩種繡線的軌跡在線軸上,永遠保持著默契的纏繞節奏。
驚蟄那天,《線記》裡掉出張未完成的繡稿,是蘇明遠2006年的手作:“建國弟,西北的沙棗線又染了新色,我把線色的調配比例記給你,這深淺變化像不像咱們時濃時淡的思念?等這兩色線能繡滿整幅花圖,我就帶著繡架來,咱們仨圍坐繡繃,讓絲線替咱們說儘這些年的絮語。”繡稿邊緣沾著點染料,風乾後的色塊與外公繡線的色卡完全吻合,像他在遠方,給西北的繡線留了江南的色號。
女兒學著繡稿的針法試繡,線跡的傾斜角度竟與2006年繡稿的標注完全一致,像時光在絲線裡,早為兩地的繡工預設了相合的弧度。林小滿忽然想起陳爺爺說的,那年驚蟄格外冷,外婆每天都把線軸揣在懷裡焐著,說“要讓蘇先生的線在江南也能柔軟些”。原來有些等待會被體溫焐熱,讓後人刺繡時,能觸到前人在寒涼裡護持的溫軟。
春分那天,林小滿在整理蘇明遠的《繡藝劄記》時,發現夾著張手繪的線色配比圖,標注著“沙棗褐占七分,梔子青添三分,此比例最能藏住歲月的肌理”。劄記裡寫著“繡線不是簡單的交織,是讓兩地的心事在線上相認”,旁邊有外婆的批注:“已按圖配了新線,建國說加些桂花黃,讓蘇兄的繡品裡,也有金秋的暖。”
父親撫摸著泛黃的繡稿說:“你外公晚年總把繡架擺在窗邊,說‘看著線團轉,就像蘇兄在對麵穿針’。”林小滿撫摸著細膩的絲線,忽然看見時光裡的畫麵:外婆在燈下配線,外公坐在旁邊繞線,燭火的光暈落在繡布上,像給“共織”二字,鍍了層柔和的金。原來有些默契會被燭火見證,讓兩種繡線的軌跡在線軸上,長出跨越地域的纏綿。
清明那天,“三代花園”舉辦了“新線續繡會”,街坊們帶來自家的繡線,學著當年的法子添進線軸。張奶奶帶來染了石榴紅的絲線,說“婉卿當年最愛這熱烈的色”;李伯捧著新染的沙棗褐線,說“蘇先生的繡線該添新色了”。孩子們把“長情花”的花瓣搗成染料,說“要讓太爺爺們的線,認識新的色彩”。
林小滿在續繡時,發現“長情花”染的絲線與舊線的融合度,竟比預想中更和諧,像時光早就為新舊繡線,調配好了相融的色階。她忽然明白有些傳承會變成自然的默契,讓後人刺繡時,無需刻意模仿就能貼近前人的心意,讓絲線的纏繞在線軸上,完成無聲的接力。
穀雨那天,檔案館公布了批2007年的書信,其中有封外婆寫給蘇明遠的信,信末畫著繡布上的線跡圖:“蘇先生,今日沙棗線與梔子線在繡布上織出整朵花,建國說‘這是它們在替我們牽手’。我在花中心留了塊空白,說‘等你回來,咱們就著這線,把沒繡完的花全織成團圓’……”信紙的邊緣沾著點絲線,展開時竟組成個小小的“盼”字。
林小滿把信與蘇明遠的《讀線劄記》放在一起,發現劄記裡記著“讀信時正繡沙棗枝,忽然覺得線裡有了梔子香,西北的寒風裡,忽然纏上江南的暖”,旁邊畫著個流淚的笑臉,眼角的皺紋與繡線的紋路一樣細密。原來有些思念會被絲線喚醒,讓粗糲的沙棗線在梔子香裡,長出了柔軟的牽掛。
立夏那天,林小滿在整理外婆的《繡線譜》時,發現夾著個錦囊,裡麵裝著繡線的工具——“春用桑皮紙包線,夏拿竹篾繃架,秋提草木染缸,冬用棉絮護軸”,每件工具上都繡著“蘇趙共繡”。譜子的空白處有她的批注:“蘇先生說看線色能知時節,讓他在西北,也能跟著咱們的繡線過四季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全家按著譜子染製新線,女兒偷偷往染料裡加了“長情花”的花蜜,說“要讓太爺爺們的線,多份甜潤的光澤”。林小滿望著線軸上交織的新舊絲線,忽然想起外婆的話:“最好的線不在軸裡,在繡時的念,在成時的暖,在後人撫摸時心頭的顫。”原來有些記憶會被絲線封存,讓不同時令的牽掛在針腳裡,釀出歲月的醇。
小滿那天,孩子們在“三代花園”裡畫《新繡線譜》,女兒設計的“長情花線”帶著沙棗的沉鬱色調,小兒子繪製的梔子線藏著清潤光澤,兩張畫紙相疊時,線色忽然連成環,像兩種繡線在時光裡相融。
林小滿望著紙上交織的線跡,忽然看見時光裡的光陰線層層疊疊:2003年,兩個男人在燈下打磨第一隻線軸,指尖相觸時落下的木屑,成了牽掛的起點;2010年,外公獨自在線軸前繞線,老花鏡反射的燈光裡,藏著對遠方的無儘惦念;而此刻,孩子們正用稚嫩的小手穿針引線,讓新的絲線,繼續在歲月裡綿延。
芒種那天,林小滿在繡房裡添了隻新線軸,軸頭刻著“長情花線與雙線共織”,纏著兩姓後人染製的新線,線量正好與舊軸的刻度相接。她在新軸的木柄上寫下:“蘇明遠、趙建國、婉卿,你們的光陰線我們接住了。沙棗的褐線仍在延展,梔子的青線還在纏繞,長情花的絲線已加入共繡的隊列,讓這花緒綿延的光陰線,永遠有新的針腳,記錄每個共織歲月的瞬間。”
她把新舊線軸並排放在繡架上,風過時線軸輕轉,絲線的摩擦聲裡,仿佛聽見時光編織的“簌簌”聲,像無數個故事在針腳裡低語。窗外的“長情花”在夏風裡搖曳,花瓣飄落的軌跡與繡線的走向完美重合,像時光在說:“看,它們終於在同一縷絲線裡相擁。”
夜風穿過繡房,帶來混合著花香與絲線的氣息,新舊線軸在月光下輕輕相觸,像無數次穿針的聲響在合唱,把花緒綿延的光陰線,講給每個等待的人聽。
喜歡幽穀怨靈請大家收藏:()幽穀怨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