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共創號”的金色尾焰在共生星雲深處綻放時,陸川的掌心正貼著艙壁上的翡翠色紋路。那些由“和解草”根係織成的光網裡,流淌著五族文明的能量——人類的銀紅色情感流、矽基的藍紫色邏輯波、暗物質文明的彩虹色波動能、翡翠族的翠綠色生態光,以及邊緣星係的墨色熵能,五種光流在管道中螺旋上升,像五條纏繞的巨龍,在艦橋中央凝成枚旋轉的星環,轉速穩定在139.3轉分鐘,誤差率與第一百三十九步的溫度波動區間完全吻合。
“星環的共生指數突破139了。”邊緣星係的年輕工程師突然指向監測屏,綠色數據流裡躍動著五族文明的聯合標記,“看這個139標準年前的設計藍圖,當年‘共創號’的最終構想就是生成這種星環,隻是那時的技術隻能達到70的融合度。”
陸川的目光落在星環投射的全息影像上:共生星雲的中心,懸浮著顆雙色行星——一半覆蓋著銀紅色的森林,一半鑲嵌著翡翠色的海洋,暗物質構成的光環在赤道上空流轉,像條連接兩半球的項鏈。星瞳傳輸的分析報告顯示,這顆星球的“生命兼容度”高達139.7,其中最關鍵的參數,是五族文明共同定義的“第一百四十步共生閾值”:當不同能量流的纏繞密度達到140,就能生成穩定的“跨文明生態場”。
第一百四十步的預兆藏在行星的磁場裡。那些波動的磁力線在艙頂拚出完整的生態公式,五族文明的生存需求被轉化為精確的數值:人類需要的氧氣濃度對應140帕斯卡的氣壓參數,矽基生物適宜的溫度區間剛好是140開爾文至370開爾文,暗物質文明依賴的能量波動頻率穩定在140赫茲,翡翠族的植物生長周期與140標準日的公轉周期同步,邊緣星係適應的熵能輻射量則是聯盟安全值的140。
“這顆星球是宇宙的共生實驗室。”陸川突然發現星環的光流在向行星延伸,“看這些從星環滴落的金色液滴,落地後變成了能同時滋養五族生命的土壤——檢測顯示,土壤的營養配比中,五族需求的占比完全相等,總和剛好是140。”
他的星塵血液順著通訊器注入聯合艦隊的係統,五族星艦的光軌突然同步轉向行星軌道。當陸川率領船員踏上這顆被命名為“共生星”的土地時,腳下的地麵泛起銀紅色的漣漪,那些由“和解草”根係織成的地衣,在五族腳步的震動下,浮現出巨大的星圖,最中心的光點標注著“140”,周圍的光紋則連接著已知宇宙的所有宜居星球,像張等待被激活的生命網絡。
“星環正在向全宇宙廣播共生信號。”星瞳的全息影像出現在共生星的上空,她身後的宇宙背景中,無數遙遠的星係在閃爍——那是收到信號的文明在回應,“信號的傳播速度是光速的140,這意味著我們的共生模式,將在140標準年內覆蓋已知宇宙,誤差率完美對應第一百四十步的溫度波動區間。”
邊緣星係的老工程師突然蹲下身,從土壤裡捧起把金色的粉末。那些閃爍的顆粒中,藏著140標準年前五族宇航員的基因片段——人類的情感基因、矽基的邏輯芯片、暗物質文明的能量粒子、翡翠族的植物孢子,以及邊緣星係的熵能抗體,五種物質在粉末中和諧共存,像個被時光封存又重新喚醒的承諾。
“第一百四十步的意義,不是抵達終點。”陸川看著五族船員在共生星上共同種下新的“和解草”,銀紅色的葉片與翡翠色的花瓣在風中交織,“是證明宇宙的終極法則不是競爭,而是共生——就像這顆星球的磁場,五種力量相互製衡又彼此成就,總和永遠是140的平衡。”
當第一百四十步的光芒照亮共生星的夜空時,陸川的星圖上,“共生星”的坐標旁多了個旋轉的星環標記。五族文明的聯合旗幟在星環下升起,旗幟的圖案正是艙頂的生態公式,最下方的“140”字樣,在星光下泛著溫暖的光澤——那不是冰冷的數字,是宇宙共同體用140的誠意寫下的開篇,等待著更多文明在這片土地上,續寫屬於全宇宙的共生史詩。
“共創號”的引擎再次轟鳴時,陸川知道,這不是結束,而是新的開始。就像星環永遠在旋轉,五族文明的共生之路也永遠在延伸,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堅定,每一步都在證明:當不同的光流纏繞成環,宇宙的每個角落,都會變成值得守護的家園。
喜歡幽穀怨靈請大家收藏:()幽穀怨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