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帝五年,春。
萬物複蘇的時節,戰亂距離大漢已經遙遠了許多,人們三三兩兩的開始了平和而又安寧的生活。
得益於先皇,也就是文帝的統治,景帝前期的時候,天下就已經呈現出一派繁榮安定的氣象了,而在慶侯、條侯擊敗了作亂的諸王後,天下更是一派盛世氣象。
此時的大漢已然可以說是達到了“盛世”了。
而對於這一段曆史,事實上後世也的確是有所記載的——文景之治。
當然了,有了陳氏的這一段曆史,已經不再被稱之為文景之治了,而是被稱之為文景盛世,這是一個極其大的差彆。
眾所周知,曆史書中的用詞都是十分穩健的。
縱橫華夏上下五千年,能夠被稱之為盛世的時期也沒有幾個。
他們之間也各自有高下之分。
比如被稱之為“治”的有:文景之治、貞觀之治、洪武之治
而被稱之為“盛世”的則有:漢武盛世、開元盛世、永樂盛世。
若是仔細觀察便能夠發現,“某某之治”便是“某某盛世”的前傳,一個盛世的前方,一定是有一個可以被稱之為“盛世”的治理年間。
這是符合事情發展規律的。
文景對應漢武,文景兩位皇帝的節省和治理,讓漢武帝能夠儘情的揮灑著屬於自己的武略,縱情使用著大漢鐵騎,去將四方蠻夷驅逐。
而貞觀則是對應著開元——實際上,貞觀本身也可以被稱之為盛世,但相較於開元來說,他少了些許的龐大、宏偉,所以如今曆史上將其稱之為貞觀之治。
洪武之治則是對應著永樂盛世,追隨洪武的那群人被洪武親手送了下去,而老爺子的狠辣手段也讓文人集團沉寂了一段時間,之後的靖難更是讓那群文人短暫的安息。雖然他們很快就又卷土重來。
不難看出,當亂世被合適的人治理一段時間之後,就可以迎來盛世了。
這是客觀規律。
但曆史中,唯有“文景盛世”逃避了這個客觀規律。
文景盛世之前的鋪墊太少了,人們壓根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,盛世就已經到來——在某種方麵,這個時期的“文治”已經達到了巔峰,隻是缺少“武功”,僅此而已。
所以在有陳氏的這段曆史中,後世的人又將這兩段、一共三個皇帝撐起來的盛世喚作.....“三皇盛世”,以此來表彰這三位皇帝做出的傑出貢獻。
而如今,這些後世的閒談也不過是些許笑話罷了,大漢的黔首們對此全然無所知曉,隻是簡簡單單的生活著。
這已經是他們心中最宏大的願望了。
一片青青草,茫茫無錯泉。
踏青之處。
陳熙側臥在草地上,身下鋪著布帛,整個周圍踏青的人當中,隻有他一個顯得最為悠閒,也隻有他一個是最為“節省”的。
其餘的諸多權貴們身下墊著的都是千金難得的綢緞。
這也是大漢前期的另外一個基調——在長安城這座龐大而又恢弘的城市中,緩過氣來的權貴們終於開始肆無忌憚的露出了屬於自己的猙獰爪牙。
他們開始隱晦的“浪費”。
比如先皇的長女、如今皇帝的長姐,那位“館陶公主”,館陶公主的奢侈浪費到了什麼地步呢?她出行的時候,腳下是一定要鋪墊絲綢的,而這些絲綢隻是用一次便會被銷毀,因為這位公主不願意用第二次。
至於景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