巷口的修車鋪
社區南巷的拐角處,有一間不足十平米的修車鋪。藍色的鐵皮門,褪色的“老李修車”招牌,門口擺著兩排舊自行車,牆角堆著一摞摞輪胎和零件,空氣中總飄著淡淡的橡膠味——這就是老李師傅的修車鋪,也是社區裡最熱鬨的“便民角”。
老李師傅今年六十出頭,頭發花白,雙手布滿老繭,指縫裡總嵌著洗不淨的油汙。每天清晨六點,他準會推開鐵皮門,先把門口的地麵掃得乾乾淨淨,再把工具一一擺整齊:扳手、螺絲刀、打氣筒掛在牆上,內胎、刹車線分類放在鐵盒裡,就連擦車的抹布,都疊得方方正正。街坊們常說:“老李乾活,比收拾自家屋子還仔細。”
我第一次去修車鋪,是小學三年級。那天放學路上,自行車的鏈條突然卡住了,我急得直掉眼淚。剛好路過的張奶奶指了指巷口:“找老李去,他修自行車最拿手,還不坑人。”我推著車挪到修車鋪時,老李正蹲在地上給一輛舊自行車補胎。見我哭喪著臉,他立刻放下手裡的活,起身接過我的車:“丫頭彆急,我看看。”他俯下身,手指在鏈條上輕輕撥弄了幾下,又用扳手調整了齒輪,不過兩分鐘,鏈條就靈活地轉了起來。我正要掏錢,他卻擺了擺手:“小事兒,不用給錢,趕緊回家吧,彆讓爸媽擔心。”說著,還順手幫我把車胎打滿了氣。
從那以後,我成了修車鋪的“常客”——有時是車筐壞了,有時是刹車不靈了,每次老李都樂嗬嗬地幫忙修理,若是小問題,從不收錢。後來我才知道,社區裡的老人、小孩去修車,他總想著能免就免。有一次,獨居的王奶奶推著輪椅來修輪子,老李不僅免費換了軸承,還特意在輪椅腳墊上縫了塊防滑布:“您年紀大了,這樣更安全。”王奶奶過意不去,第二天特意煮了餃子送過來,老李推辭不過,吃了兩個,又把剩下的都分給了路過的孩子。
修車鋪的生意不算紅火,但老李從不多要一分錢。有位年輕人來補胎,遞給他五十塊錢說不用找了,老李卻執意把零錢塞回去:“補胎五塊就是五塊,多一分我也不能要。”有人勸他漲價,現在零件都貴了,他卻笑著說:“街坊們照顧我生意,我哪能漲價?能幫大家解決點小麻煩,比啥都強。”他的修車鋪,更像個“便民驛站”:居民們忘了帶鑰匙,會把備用鑰匙放在他這兒;下雨天,沒人收的衣服,他會順手抱進鋪子裡;就連社區裡的流浪貓,也總在鋪門口打轉——老李每天都會特意留些剩飯,放在乾淨的碟子裡。
去年夏天,台風過境,暴雨下了整整一天。傍晚時分,社區的主乾道積了水,好幾輛汽車在水中熄了火。老李見狀,立刻從鋪子裡搬出抽水機,又找來幾塊木板搭成臨時通道。他冒著雨,幫車主推車,還提醒過往行人注意安全,渾身都被雨水淋透了。有居民給他遞傘,他卻擺了擺手:“不用,我這身子骨結實著呢!”直到深夜,積水漸漸退去,他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鋪子裡,第二天依舊準時開門營業。
冬天的時候,修車鋪格外暖和。老李會在鋪子裡生一個小煤爐,不僅能取暖,還能燒開水。路過的居民渴了,就進來倒杯熱水;手腳凍僵了,就圍著煤爐烤一會兒。有一次,我放學路過,看到老李正給一位環衛工人遞熱茶:“天這麼冷,快暖暖身子。”環衛工人接過杯子,連聲道謝,眼角都濕潤了。那一刻,煤爐裡的火苗跳動著,映得整個鋪子都暖融融的。
如今,社區裡開了不少新式的修車店,裝修精致,設備先進,但老李的修車鋪依舊門庭若市。來這裡的人,不僅是為了修車,更是為了那份熟悉的溫暖。有時,居民們會特意繞路來鋪子裡坐一會兒,和老李聊聊天,說說家常;孩子們放學路過,會趴在門口看他修車,偶爾還會幫他遞個工具。
上個月,我去外地讀大學,臨走前特意去了趟修車鋪。老李正在給我的自行車做保養,他一邊擦著車鏈,一邊叮囑我:“在外上學要照顧好自己,自行車我給你修好了,放假回來就能騎。”我看著他布滿老繭的手,心裡滿是感動。走出修車鋪時,夕陽正斜照在“老李修車”的招牌上,泛著溫暖的光。
巷口的修車鋪,依舊是那個不起眼的小角落,但它卻像一盞明燈,溫暖著社區裡的每一個人。老李師傅用他的雙手,修理著損壞的車輛,也修補著生活中的小缺憾;用他的善意,連接著鄰裡間的情誼,也守護著社區裡的煙火氣。這份平凡中的溫暖,就像修車鋪裡淡淡的橡膠味,樸實而真切,讓人久久難忘。
喜歡夏天快來啦請大家收藏:()夏天快來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