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林的夜空被無數盞探照燈照得亮如白晝。
c41賽車像一頭黑紅相間的猛獸,在薩基爾賽道上貪婪地吞噬著每一寸瀝青。輪胎在極限下發出尖銳的抗議,每一次刹車,林逸風的身體都被安全帶死死地按在碳纖維座艙裡,承受著巨大的g值。
他的大腦卻是一片冰冷的寧靜。
“10號彎,入彎速度可以再快5公裡,但出彎時的後輪有些掙紮。”
無線電裡,他的聲音沒有一絲波瀾,像是在宣讀一份技術報告。
“收到,ethan。下一次進站,前翼下壓力調校減一格。”亞曆克斯·陳的回應同樣簡潔。
練習賽,就是一場在刀尖上進行的精密測量。
當排位賽q1的綠燈亮起,整個圍場的氣氛瞬間凝固。賽車魚貫而出,引擎的交響樂撕裂了夜空。林逸風的c41賽車是第一批衝上賽道的。
他的每一次換擋、每一次轉向、每一次對油門和刹車的控製,都精準無誤。賽道記憶宮殿在他腦中展開,每一個路肩的高度、每一塊補丁的摩擦力係數,都化作了最純粹的數據,指引著他的肌肉做出最完美的反應。
一圈,僅僅一圈。
屏幕上的時間定格,一個足以讓他安穩待在車房裡的成績。
他將賽車開回維修區,摘下頭盔,甚至沒有看一眼計時器。
q2的競爭陡然升級。
賽道溫度比q1時高了三度,這個微小的變化,對於敏感的f1賽車來說,足以改變一切。
林逸風正在自己的第一個飛行圈上。他剛剛以一個完美的姿態通過了1號彎,準備進入最考驗節奏的連續彎。
視野前方,一輛威廉姆斯賽車慢悠悠地行駛在賽車線上。
“慢車!慢車!”亞曆克斯·陳在無線電裡焦急地催促。
但對方沒有及時讓開。
林逸風被迫收油,偏離了最佳路線,輪胎沾上了賽道外的灰塵。整個飛行圈的節奏被徹底打亂。
“st.”
一個極輕的、幾乎被引擎聲淹沒的詞,從林逸風的喉嚨裡擠了出來。
亞曆克斯·陳在另一頭愣了一下。他已經很久沒從林逸風的無線電裡聽到任何帶有情緒的詞彙了。
林逸風沒有再多說一個字。他放棄了這一圈,讓輪胎冷卻,將所有翻湧的情緒全部壓回了大腦最深處。冰冷的計算重新占據主導。
他還有一次機會。
下一個飛行圈,c41賽車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攻擊性。林逸風的走線更加激進,刹車點比練習賽時晚了整整五米。賽車在失控的邊緣瘋狂搖擺,卻總能被他用方向盤上最細微的調整強行拉回。
衝線。
p8。
他成功擠進了q3,爭奪杆位的最終決戰。
亞曆克斯·陳對他豎起大拇指,他隻是平靜地點了點頭,目光投向了隔壁車位。
周冠宇的賽車剛剛被推了回來。
他摘下頭盔,汗水浸濕了頭發,臉頰上有一道明顯的壓痕。他看了一眼屏幕上那個刺眼的“p11”,嘴唇緊緊抿著。
隻差一點點,就差那零點零幾秒。
“輪胎,還是輪胎……”周冠宇的聲音有些沙啞,他沒有抱怨,直接抓過平板,和他的比賽工程師約恩·貝克爾湊到了一起,“最後一彎的出彎,抓地力下降得太快了。”
林逸風沒有過去打擾。他隻是看著那個埋頭於數據中的背影,看到了幾年前的自己。遺憾是賽車運動的一部分,如何消化它,才是成長的關鍵。
最後的十二分鐘,維修區內安靜得能聽見每個人的心跳。技師們為賽車換上全新的軟胎,空氣中彌漫著緊張到極致的氣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