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賽日,亞斯碼頭賽道的氣氛被推向了頂點。夕陽的餘暉為賽道鍍上了一層金邊,看台上人聲鼎沸,五盞紅燈依次亮起,又在萬眾矚目中驟然熄滅!
林逸風的反應快如閃電!
索伯賽車如同離弦之箭般彈出,他死死守住了內線,沒有給身後的裡卡多任何機會。而p6發車的維特爾,則顯得有些掙紮,發車並不理想,掉到p7。
“維特爾掉到p7了!保持住,ethan,保持住你的節奏!”施密特呼叫。
林逸風專注於賽道,發車的優勢隻是暫時的,漫長的55圈比賽,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。他需要儘快拉開與身後賽車的距離,為後續的策略調整留出空間。
而賽道的最前方,梅賽德斯的兩台銀箭已經進入了它們專屬的激鬥領域。
輪胎與賽道摩擦,發出刺耳的尖嘯。
每一次超車與反超,都逼近賽車與車手操控的極限。
漢密爾頓和羅斯伯格,此刻眼中隻有彼此的尾翼,以及勝利的格子旗。
領先的位置在他們之間來回拉鋸,互不相讓。
一個彎角過去,漢密爾頓憑借更晚的刹車點搶占內線。
下一個直道,羅斯伯格又利用尾流效應貼近,試圖反擊。
賽道邊的防護欄似乎都在為這股緊張的氣流而震顫。
看台上,梅賽德斯車迷的心臟幾乎要從嗓子眼裡蹦出來。
林逸風則穩穩地守在第四,與前方的萊科寧保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距離。而維特爾,則在努力向前追趕,試圖彌補發車時的損失。
比賽進入中段,輪胎的衰減開始成為決定性的因素。各車隊紛紛開始執行進站策略。
梅賽德斯維修區內,氣氛比引擎的溫度還要炙熱。
策略工程師詹姆斯·瓦爾斯緊盯著屏幕上閃爍的數據,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。
“輪胎衰減比預想的快一點,兩邊都差不多。”他的聲音有些沙啞。
“先招誰?漢密爾頓還是羅斯伯格?”另一位工程師問。
這個問題,讓維修區內的每個人都感到一陣無形的壓力。
車隊領隊托托·沃爾夫的聲音通過無線電,清晰、冰冷,不帶一絲猶豫地傳達到了指揮台。
“聽著,當換胎窗口開啟時,誰在前麵,誰先進站。”
他停頓了一下,語氣斬釘截鐵。
“最重要的一點,我不想!絕不允許!再看到任何碰撞!明白嗎?任何!”
這是最後通牒,也是對過往無數碰撞事故的嚴厲警告。
這個賽季,這兩位為了冠軍頭銜,賽道上的“親密接觸”已是家常便飯,讓車隊頭痛不已。
維修間內一瞬間的死寂,隻有數據分析儀器的輕微蜂鳴聲在回蕩。
瓦爾斯深吸一口氣,緩緩吐出,對著通訊麥克風下達了指令,一字不差地重複了沃爾夫的安排。
他的手心也有些潮濕。
車隊內部的緊張氣氛,絲毫不亞於賽道上那令人窒息的攻防。
索伯。“ethan,維特爾進站了,他換上了軟胎,速度很快。我們需要你再堅持兩圈,然後進站。”施密特的聲音冷靜而清晰。
“收到。”林逸風簡短回應。
他能感受到輪胎抓地力的逐漸下降,但他依舊精準地控製著賽車,努力維持著圈速。兩圈後,他駛入維修通道,索伯的技師們立刻衝出,一套行雲流水的換胎操作,僅僅耗時2.5秒!
出站後,林逸風發現自己恰好卡在了剛剛也完成進站的萊科寧身後。法拉利的賽車,正牢牢占據著第三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