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:平肝熄風,清熱活血,補益肝腎。
配伍意義:現代臨床常加白菊花10g增強平肝之力,尤其適用於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,體現“肝風內動,治宜清養”之理。
三)清熱解毒:在清熱劑中的應用
1.五味消毒飲《醫宗金鑒》吳謙)
組成:金銀花15g、野菊花12g、蒲公英12g、紫花地丁12g、紫背天葵子6g
功效:清熱解毒,消散疔瘡。
配伍意義:野菊花為方中主藥之一,專入肝經,清熱解毒之力強,與金銀花、蒲公英等合用,治疔瘡初起、紅腫熱痛,體現“以毒攻毒”法則。
2.清瘟敗毒飲《疫疹一得》餘師愚)
組成:石膏、生地、犀角水牛角代)、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知母、赤芍、玄參、連翹、甘草、丹皮、竹葉
功效:清熱解毒,涼血瀉火。
配伍意義:後世醫家治大頭瘟或丹毒時,常加野菊花15g增強清熱解毒之功,尤其適用於頭麵紅腫熱痛者,體現“引藥上行”的配伍思路。
四)補益肝腎:在補益劑中的應用
1.杞菊地黃丸《醫級》董西園)
組成: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、菊花各9g
功效:滋腎養肝明目。
配伍意義:白菊花清肝明目,枸杞子滋補肝腎,二藥相合,補中有清,治肝腎陰虛之目澀畏光、視物模糊,為眼科常用補益方劑,體現“治肝先實腎”的學術思想。
2.石斛夜光丸《原機啟微》倪維德)
組成:石斛、人參、山藥、茯苓、熟地、生地、枸杞子、菟絲子、肉蓯蓉、菊花、蒺藜、決明子等25味藥
功效:滋陰補腎,清肝明目。
配伍意義:菊花用量達60g,為方中重鎮藥之一,與決明子、蒺藜等同用,清瀉肝火而不傷陰,配合大隊補益藥,治肝腎兩虧、內障目暗,體現“寓清於補”的配伍技巧。
五)菊花在名醫方劑中的出現頻率統計
通過對《中醫方劑大辭典》收錄的10萬餘首方劑進行分析,菊花在方劑中的出現頻率約為1.2,其中:
解表劑中占比約15如桑菊飲、銀翹散類方);
清熱劑中占比約20如五味消毒飲、黃連解毒湯加味);
平肝熄風劑中占比約30如羚角鉤藤湯、天麻鉤藤飲);
補益劑中占比約18如杞菊地黃丸、石斛夜光丸);
眼科方劑中占比高達40如明目地黃丸、撥雲退翳丸),凸顯其“明目”功效的核心地位。
五、不同入藥部位的功效差異與現代研究
一)傳統功效對比
部位性味主要功效典型應用
黃菊花甘、苦,微寒疏散風熱,清熱解毒風熱感冒、瘡瘍初期
白菊花甘、苦,微寒平肝明目,養肝陰肝陽眩暈、目暗不明
野菊花苦、辛,寒清熱解毒力強,兼散風熱疔瘡腫毒、熱毒痢疾
菊葉苦、辛,涼解毒消腫,祛風止痛癰腫初起、蛇蟲咬傷
菊根苦、甘,平清熱利濕,解毒消腫喉痹、水腫、崩漏
二)現代藥理研究
1.花序的化學成分與作用
含黃酮類如木犀草素、菊花苷)、揮發油龍腦、樟腦)、氨基酸等,具有:
抗病原微生物:野菊花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杆菌有抑製作用《中國中藥雜誌》,2018)。
降壓調脂:白菊花總黃酮可通過抑製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)降低血壓《中草藥》,2020)。
抗氧化:菊花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顯著,延緩晶狀體老化《眼科新進展》,2019)。
2.菊葉的現代應用
含菊葉素cysin),實驗顯示其對炎症模型小鼠的耳腫脹抑製率達68,證實其抗炎作用《天然藥物化學》,2017)。
3.臨床安全性
菊花內服常規劑量1015g)安全性高,但野菊花苦寒易傷脾胃,脾胃虛寒者需配伍生薑、大棗;外用偶見接觸性皮炎,需注意過敏反應。
六、總結與應用建議
菊花作為“藥食同源”的典型藥材,其不同部位在民間與名醫方劑中展現了多元應用價值:花序為主力,葉、莖、根為補充,形成“全株入藥”的特色體係。民間單驗方注重“簡、便、廉”,而名醫方劑則通過精準配伍,將菊花的疏散、平肝、清熱、明目等功效發揮至極致。
現代應用中,需注意:
1.辨證選藥:風熱感冒選黃菊,肝陽眩暈選白菊,熱毒瘡瘍選野菊,避免混用;
2.劑量把控:野菊花內服不宜超過15g,脾胃虛弱者減半;
3.中西結合:高血壓、乾眼症等慢性病,可在辨證基礎上配合現代醫學治療,如杞菊地黃丸聯合降壓藥,需監測血壓避免低血壓;
4.禁忌人群:孕婦、虛寒體質者慎用菊花,尤其是野菊花。
從《神農本草經》到現代藥理研究,菊花的藥用價值曆經千年驗證,其在民間經驗與名醫智慧中的傳承,不僅體現了中醫藥的豐富內涵,更為現代臨床提供了寶貴的用藥借鑒。未來可進一步通過成分分析與臨床研究,挖掘其潛在價值,推動傳統藥物的現代化應用。
喜歡醫道蒙塵,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:()醫道蒙塵,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