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熱入血分,非鹹不能軟,非苦不能瀉,非辛不能散,”黃連仙子結“血分印”,引導藥氣入血分,“今以犀角之鹹水)軟堅散結,黃連之苦火)瀉火解毒,丹皮之辛金)活血散瘀,三藥相須,如‘雷霆掃穴’。”但見邪陣在藥氣中層層崩解,露出其中裹著的“血毒核”——那是被魔化的“玄冥水精”,精中刻著“癸水淩心”的邪紋。
丹皮仙子趁機以化火扇煽動火毒核,扇中的“火”字與黃連的苦氣共鳴,竟將水精煉化成正常的血液之氣,精中“癸”字化作“水火既濟”的吉符。
第四節七情妙用·相須相畏展奇功
瘟神見勢不妙,竟釋放出“血毒龍”,龍身赤黑相間,鱗片刻著“血熱妄行”字樣。黃連仙子急取“酸收瓶”烏梅、山萸肉煉汁)迎擊,酸液遇龍即化作鎖鏈,將龍身困在“涼血散瘀”陣中。
“血為陰液,熱盛則妄行,”她取出麝香少許投入陣中,麝香之辛金)竟與黃連之苦火)形成“火克金”之勢,“今以犀角之鹹水)滋水,黃連之苦火)瀉火,丹皮之辛金)行血,麝香之辛金)開竅,四藥合為‘鹹苦辛’之劑,正合《內經》‘血實宜決之’之旨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犀角仙子則以破冰戟刺中血毒龍的“血海穴”,戟尖的“涼”字與丹皮的“散”字相和,竟將龍身化作清血,滲入藥田的丹皮根部,竟使丹皮根莖上浮現出“心”“肝”“血”的經絡圖。
第五節氣交變·五運六氣細推詳
戰後,丹皮仙子展開《血分論》:“芒種者,血分熱盛也。主氣少陰君火,客氣陽明燥金,火燥煉液為痰,故見神昏痙厥。”她指尖劃過“熱閉心包”句,圖中浮現出黃連、犀角的配伍圖示,“治之需‘涼血開竅,散瘀解毒’,此乃‘入血就恐耗血動血’的急救之法。”
黃連仙子取出五運六氣盤,盤中顯示:乙巳年太角木運,司天厥陰風木,在泉少陽相火,木火刑金,金燥煉血。“故以犀角水)滋水製火,黃連火)瀉火保金,丹皮金)行血潤燥,”她在《黃蘖驗案》中寫道,“三藥合而用之,使‘血不燥,火不炎,氣不逆’,此乃‘五運相勝’的終極治則。”
阿烈望著重新凝結的犀角,忽然問道:“為何不用羚羊角?”黃連仙子解釋:“羚羊角善息風,然今以血分毒熱為主,需犀角鹹寒直入血分,此乃‘病在血,治在血’之理。”
第六節驗奇功·熱入血分一朝靖
恰在此時,有山民抬來痙厥昏迷的老者,其症見斑疹紫黑血熱)、神昏譫語熱閉)、舌深絳血傷)、脈細數陰虛)。黃連仙子以涼血散少許吹鼻開竅),再以犀角二錢磨汁)、黃連三錢、丹皮五錢、麝香一分衝服),煎“靖血飲”灌服。
藥汁入喉,患者腹中傳來“龍吟”的共鳴聲,少頃斑疹漸退,神昏轉清,舌深絳漸淡,脈轉和緩。阿烈觀察藥渣,發現犀角與丹皮竟自然貼合,形成“金水相生”之狀,黃連與麝香則如“火金相克”——此乃藥性相和的微觀印證。
“為何麝香用量最輕?”阿澧不解。黃連仙子解釋:“麝香辛香走竄,能開竅醒神,然用量過重則耗氣傷陰。今以小量為使,取其“通閉開竅”,此乃‘去性取用’之妙。”
第七節尾記·節氣悟理
是歲芒種,黃連仙子合四藥以涼血之事,被刻入藥王穀“血德治要碑”。其文曰:“芒種者,熱入血分也。治之當涼血散瘀,清熱解毒。犀角鹹寒,直清血分毒熱;黃連苦寒,瀉火解毒燥濕;丹皮苦辛,涼血散瘀透熱;麝香辛香,開竅醒神通閉。四藥相伍,如‘血室清道夫’,共成‘涼血開竅’之功。此乃‘熱者寒之,血實宜決’之極致,亦五運六氣‘火得水而滅’的神聖演繹。”
第九章完·全書終)
注:本回作為階段性終章,深化中醫理論——
1.血分理論:係統闡釋“熱入血分”病機及“涼血散瘀、開竅醒神”治則,體現溫病救逆思想
2.配伍邏輯:構建“涼血—解毒—散瘀—開竅”四維治則,解析犀角、黃連、丹皮、麝香的協同
3.藥物特性:通過神話場景展現犀角“鹹寒入血”、丹皮“涼血散瘀”、麝香“開竅通閉”的藥性特征
4.經典活化:化用《千金方》犀角地黃湯,賦予方劑神話起源,強化“急救挽危”的中醫智慧
5.治則總結:回顧從立春到芒種的治則演變,以“血分”為終,體現中醫辨證的層層深入
全書總評:
這部《黃蘖仙錄·黃連妙化》以黃連的“苦寒”藥性為核心,貫穿二十四節氣,將中醫的衛氣營血辨證、五運六氣理論與神話敘事深度融合。通過黃連仙子與青蚨神的冒險,生動演繹了中藥配伍的七情之道與治則變化,從“木鬱化火”到“熱入血分”,構建了完整的中醫神話宇宙。書中伏筆呼應、理論自洽,最終以“血德治要”收束,彰顯了中醫“治未病”與“天人合一”的終極智慧,為傳統醫學賦予了史詩般的神話想象與文化生命力。
喜歡醫道蒙塵,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:()醫道蒙塵,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