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岐黃天寶·穀雨卷:》
節氣楔子
“穀雨三月中,萍始生,鳴鳩拂羽,戴勝降於桑。此時濕氣蒸騰,與熱邪搏結為毒,浸淫脾腎,上則口瘡齦腫,中則脘痞泄瀉,下則帶下淋濁,外則瘡瘍紅腫,治當清熱利濕,解毒健脾,忌滋膩留毒。”
——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《外科正宗·癰疽論》
第一章濕毒熏蒸·脾腎同病的病機探微
一、萍生池沼:濕毒困脾的自然隱喻
穀雨前三日,卯時初刻,岐黃醫館前的池塘漂滿綠萍,葉片上布滿黃褐色斑點,恰似濕毒熏蒸的微觀鏡像。岐黃撈起一把浮萍,見其根係黏膩腐臭,喟歎:“《淮南子》雲‘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’,穀雨濕毒如腐萍,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,濁陰不降則泄瀉瘡瘍。脾腎為濕毒首犯,脾主運化失常則水濕內停,腎主封藏失司則熱毒下迫。”
阿遠望著藥圃中爛根的黃連,根莖處流出黃色黏液,恍悟:“黃連清熱燥濕,卻因濕毒爛根,恰似脾腎陰虛者反受濕困。”岐黃點頭:“濕毒夾熱,如油裹麵,最易壅滯氣機。脾濕盛則生熱,腎陰虛則毒熾,形成‘濕毒—熱盛—傷陰’的惡性循環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‘濕毒不化,必傷脾腎之陰’。”
忽聞巷尾傳來孩童的哭聲,見一婦人抱著高熱泄瀉的男孩狂奔而來,孩子瀉下黃黏臭穢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——此為濕熱毒邪,壅滯大腸之象。
二、醫理玄機:濕毒的「脾腎連環」
辰時初刻,醫館後堂飄著黃芩的苦香,岐黃正在調配葛根芩連湯。他取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,逐一講解:“葛根升清止瀉,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甘草調和諸藥,此乃‘清熱燥濕,升清降濁’之法。”
阿遠見方中加了茯苓、白術,疑惑道:“清熱為何用健脾藥?”岐黃撚動茯苓:“濕毒傷脾,需清熱與健脾並行。茯苓滲濕,白術健脾,防苦寒傷脾,此乃‘治濕毒需顧後天’之理。”
他取出《溫熱經緯》竹簡,指讀“濕熱病”篇:“薛生白雲‘濕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’,穀雨濕毒,每多陽明胃)與太陰脾)同病,如泄瀉、口瘡、瘡瘍,需表裡雙清,如葛根芩連湯合五味消毒飲之意。”
第二章濕毒急症·從瀉痢到瘡瘍的辨證論治
一、孩童熱痢:雨水中的毒壅大腸
辰時正,男孩瀉下如注,夾有膿血,高熱39.5c,腹痛裡急後重,舌紅苔黃燥,脈滑數。岐黃辨證為濕熱毒痢,以葛根芩連湯合白頭翁湯加減:葛根15g、黃芩12g、黃連9g、白頭翁15g、秦皮12g,“葛根芩連湯清腸熱,白頭翁湯解毒止痢,此乃‘苦寒直折’之法。”
他以三棱針點刺“四縫穴”,擠出紫黑血液,配合艾灸神闕穴,“四縫穴清腸胃積熱,神闕穴溫中止瀉,此乃‘寒熱並用’之妙。”半炷香工夫,患兒熱勢稍減,腹痛緩解。岐黃改以香連丸調理,“清熱燥濕,鞏固療效。”
二、繡娘瘡瘍:繡繃上的濕毒浸淫
巳時三刻,林姑娘臂生癰腫,紅腫熱痛,頂端膿頭未潰,伴發熱口渴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其繡繃上的牡丹圖案被膿液汙染,恰似濕毒外發之象。
岐黃辨證為熱毒蘊結,以五味消毒飲合仙方活命飲加減:金銀花30g、野菊花15g、蒲公英20g、白芷9g、穿山甲6g代),“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,仙方活命飲活血消腫,此乃‘消癰散結’之法。”
他以火針點刺癰腫頂端,放出膿毒,配合金黃散外敷,“火針泄毒,金黃散清熱燥濕,此乃‘以熱引熱’之法。”五日後,癰腫潰破,膿儘新生,改以參苓白術散善後,“健脾化濕,托毒生肌。”
三、孕婦帶下:胎前濕毒的棘手之治
未時初,李秀才第二十次扶妻入院。婦人妊娠八月,帶下量多,色黃如膿,臭穢難聞,伴外陰瘙癢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“內子素體濕熱,孕後胎氣阻遏,濕毒下注,”李秀才焦慮不已,“前醫投以苦寒藥,致胎動不安……”
岐黃辨證為濕熱下注,帶脈失約,以易黃湯加減:黃柏6g、山藥15g、芡實12g、白果9g、白術18g,“黃柏清濕熱,山藥、芡實固腎止帶,白術健脾安胎,此乃‘清熱不傷胎’之法。”
婦人服藥後,帶下減少,瘙癢減輕。岐黃囑其每日食綠豆薏米粥,“綠豆清熱,薏米利濕,此乃‘食療緩圖’之理。”
第三章濕毒論治·清利解毒的平衡之道
一、核心治則:清熱毒,利濕濁,健脾胃
申時正,岐黃在醫案中寫下“治穀雨三法:清、利、健”六字,案頭擺著三組藥對:黃芩配黃連,清熱燥濕;茯苓配澤瀉,利濕泄濁;白術配山藥,健脾固腎。
“濕毒宜清,水濕宜利,正虛宜健,”他以竹筷指點藥對,“黃芩配黃連,仿黃連解毒湯之意,直折火勢;茯苓配澤瀉,即五苓散之旨,通利三焦;白術配山藥,如參苓白術散之法,健脾止瀉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阿遠見方中常配丹皮、赤芍,疑惑道:“此非涼血藥?”岐黃笑道:“濕毒入血,易致血熱妄行,丹皮、赤芍涼血解毒,防瘡瘍內陷,此乃‘治未病’之妙。”
二、經典方劑的時令化裁
酉時三刻,岐黃在《溫病條辨》中夾入新抄的醫方,重點圈注葛根芩連湯、五味消毒飲、易黃湯三方。
1.葛根芩連湯濕熱泄瀉,熱毒痢疾)
基礎方:葛根15g、黃芩12g、黃連9g、甘草6g
穀雨化裁:加金銀花15g、馬齒莧30g,增強解毒之力;腹痛加白芍18g、甘草9g,緩急止痛
2.五味消毒飲熱毒瘡瘍,疔癤紅腫)
基礎方:金銀花30g、野菊花15g、蒲公英20g、紫花地丁15g
穀雨化裁:加丹皮12g、赤芍15g,涼血化瘀;膿成加皂角刺9g、白芷6g,透膿消腫
3.易黃湯濕熱帶下,脾腎兩虛)
基礎方:黃柏6g、山藥15g、芡實12g、白果9g
穀雨化裁:加白術18g、茯苓15g,健脾安胎;瘙癢加地膚子12g、白鮮皮9g,燥濕止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