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柏仙蹤:二十四節氣醫道傳奇》
第二回雨水·
第一折·獺祭魚處濕濁困
雨水前三日,江南運河籠罩在灰蒙蒙的雨幕中,如一幅被清水洇濕的水墨畫。河麵上的水獺頻繁浮出水麵,將捕獲的魚整齊擺放在河灘上,卻不食用——此乃“獺祭魚”的物候異象,卻因濕濁過盛,魚身竟泛著青黑色,魚眼渾濁如蒙塵玉珠。七十二歲的船家吳老漢蹲在船頭,手中的銅煙袋屢次滑落,他望著滿河死魚,渾濁的眼珠裡泛起淚光:“自祖父起行船三十年,從未見過這般景象……”
吳老漢的雙腿浮腫已至膝彎,褲管卷至大腿,露出黃亮如蠟的皮膚,指腹按在足脛上,竟凹陷成窩,久久不能回彈。他劇烈嘔吐,吐出的胃液中夾著未消化的飯粒,酸腐味混合著河腥氣,引得甲板上的綠豆蠅嗡鳴成團。更令人心驚的是,他解出的小便如濃茶色,點滴而下,尿道灼熱刺痛,此乃“熱淋”重症,濕熱蘊結膀胱的明證。
“阿爹,試試這個……”女兒阿秀捧著一碗赤小豆湯,碗沿凝結著水珠,卻被吳老漢揮手打翻:“沒用的!前幾日喝了三劑五苓散,水濕反而更重……”話音未落,他劇烈咳嗽,震得船板簌簌作響,咳出的白痰中竟夾著血絲,痰塊落地後迅速凝結,表麵泛起細密的水珠,如濕土塑型。後腰的“腎俞穴”周圍皮膚紅如丹砂,觸之燙手,卻有寒氣從脊椎縫隙滲出,恰似寒冬裡的暖爐與冰窖並存。
柏娘乘著竹筏順流而下,筏底的關黃柏飲片在水中輕輕浮動,遇水則釋放出淡黃色汁液,如金絲纏繞竹筏。她鬢邊的黃柏葉呈暗黃色,葉脈間的水珠凝聚成串,折射出青黃二色光暈。“太陰濕土主氣,厥陰風木客氣,濕鬱化熱,如油入火。”她取出通靈根,根須上的黃色紋路如泥潭中的蚯蚓,赤色紋路似燃燒的火舌,兩者糾纏處竟冒出細小氣泡,“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排泄,今土濕壅滯,火鬱不發,致清濁不分,濕熱下注,非苦寒不能清熱,非燥烈不能勝濕。”
第二折·鴻雁來遇柏舟翁
晨霧如輕紗漫過運河蘆葦蕩,一艘小船破霧而來,船頭掛著三盞黃柏燈籠,燈光在雨幕中暈染成青黃色光斑。船尾立著一位鶴發老翁,頭戴竹笠,笠簷下懸掛的黃柏炭串隨著船身晃動,發出細碎的“沙沙”聲,恰似蠶啃桑葉。他的蓑衣由黃柏纖維編織而成,衣擺處繡著“土克水”的卦象,每根纖維都透著焦香。
“來者可是柏娘?”老翁竹篙輕點水麵,小舟如離弦之箭靠近竹筏,“老朽柏舟翁,世居運河三百年,專與濕濁打交道。今歲雨水,濕毒甚於往年,非關黃柏炭不能救。”他抬手拂袖,笠簷的黃柏炭紛紛落入水中,竟在水麵鋪出一條青色小徑,死魚遇之紛紛翻正,擺動尾鰭遊向深水區。
柏娘細看黃柏炭,其表麵焦黑如墨,斷麵卻呈焦黃色,中心留有一線鮮黃色的“金芯”,恰似太極陰陽魚。“此乃九製黃柏炭,經桑枝火煆燒七次,童便淬之兩次,得水金之氣。”柏舟翁撚起一塊炭片,對著天光細看,炭片邊緣有細密的小孔,如人體毛孔,“煆炭則性澀,可清熱燥濕,又能收斂止血,治帶下、泄瀉尤妙。”
說話間,小舟已行至運河中央。柏舟翁從船艙取出一個青銅藥碾,將黃柏炭、蒼術、牛膝依次放入,三藥相觸時,竟發出“叮叮”之聲,如金屬相擊。“此乃‘三妙散’雛形,黃柏炭瀉下焦濕熱,蒼術燥中焦脾濕,牛膝引藥下行入腎,合而用之,如三江彙海,導濕邪從膀胱出。”他解釋道,碾輪轉動時,藥粉中竟浮現出“土旺水衰”的卦象,與通靈根的紋路隱隱呼應。
第三折·桃始華辨濕熱
柏舟翁話音未落,運河中央突然騰起黃色煙霧,如萬斤黃土傾入水中,聚成“濕土神”的身形。他身著黃褐色鎧甲,鎧甲縫隙中滲出渾濁的泥漿,手持權杖,杖頭纏繞著死魚與水草,所過之處,水麵浮起一層油膜,散發著腐草氣息。“爾等以苦寒燥我土氣,是欲讓五穀不生、倉廩空虛乎?”濕土神聲如沉雷,杖頭泥漿甩落,竟在柏娘竹筏上凝結成“濕”字。
柏娘從容取來陶甕,注入運河水,投入黃柏炭五錢、蒼術三錢、牛膝二錢,以竹筷攪動,甕中頓時升起三色煙霧:黃色土)蒸騰如霧,赤色火)跳躍如焰,黑色水)沉潛如淵。“濕土神明鑒,非燥土,乃調土也。”她指著煙霧中的五行圖,“黃柏炭味苦屬火,能燥濕;蒼術辛香屬土,能健脾;牛膝鹹寒屬水,能通淋。三藥合用,火生土,土克水,水滅火,此乃五行相生相克之道。”
濕土神大怒,揮杖擊向陶甕,杖頭泥漿化作暴雨傾盆,竟將甕中藥物衝成糊狀。柏舟翁輕笑,從懷中取出蜜製黃柏丸,投入甕中。藥丸遇水即化,如墨入清泉,卻在瞬間分化出無數細小漩渦,將泥漿雜質一一吸附,藥液重新澄清如鏡。“蜜製黃柏丸,以黃柏煎汁和百花蜜為丸,蜜能潤土,防止苦寒傷脾,此乃‘苦甘化陰’之法。”他解釋道,“七情中‘相畏’‘相使’並存,黃柏得蜜製,如烈馬配良鞍,剛柔相濟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第四折·雨水節氣驗藥效
岸邊傳來婦人的哭喊聲,一位年輕女子被攙扶著走來,她麵色萎黃如枯葉,裙裾上沾著黃稠的帶下,穢臭難聞。“醫仙救我!”她伏在柏娘腳下,“帶下不止已半月,陰中瘙癢如火灼,夜不能寐……”柏娘細察其舌,舌苔黃膩如豆腐渣,舌下絡脈粗脹發紫,脈滑數有力。
“此乃濕熱下注胞宮。”柏娘取出黃柏炭三錢、苦參二錢、蛇床子一錢,研末過篩,以紗布包裹成棗核狀,“黃柏炭清熱燥濕,苦參苦寒殺蟲,蛇床子溫腎祛風,此藥紗需納入陰道,直達病所。”她又開方:黃柏炭、車前子、茯苓各三錢,水煎服,“車前子利水道,茯苓滲脾濕,引濕熱從小便出。”
少頃,婦人起身,帶下已減少大半,陰癢減輕,麵露慚色道:“此前誤用溫補之藥,反助濕熱,多謝醫仙解惑。”柏娘歎道:“濕濁為病,最忌蠻補。黃柏炭雖苦寒,卻需佐以疏導之品,如車前子、牛膝,方不致閉門留寇。”
忽有孩童被抱來,其母焦急道:“小兒尿痛三日,今晨竟尿中帶血!”柏娘視之,孩童舌尖紅赤,尿道口紅腫如櫻桃,脈數有力。她取黃柏炭、生地、白茅根各一錢,煎水加少許冰糖,“黃柏炭清熱止血,生地涼血養陰,白茅根導熱下行,此乃‘導赤散’之意,少佐冰糖,防苦寒傷胃。”孩童服藥後,尿道熱感漸消,小便轉清,血絲儘退。
第五折·祭龍神廟施妙劑
申時三刻,運河畔的龍神廟響起銅鑼聲,二十四名壯漢抬著黃柏木雕的“水神”入場,神像身著蒼綠色長袍,腰間纏著黃柏炭串成的玉帶,左手握牛膝枝,右手持黃柏葉。柏舟翁手持銅勺,將三妙散煎液灑入運河,口中念道:“水神在上,黃柏為糧,清利濕熱,五穀豐登!”
奇跡瞬間發生:運河水勢漸緩,水麵的油膜逐漸消散,露出清澈的河水;岸邊萎黃的麥苗竟挺直莖稈,葉片上的水珠滾落成串,折射出七彩光芒。百姓們見狀,紛紛跪下叩首,有人取來黃柏炭末,撒在自家門前,以祈“濕濁不侵”。
柏娘趁機向眾人傳授“雨水養生訣”:“雨水節氣,宜食清淡,忌肥甘厚味。可將黃柏炭研末,與粳米同煮,加少許陳皮,既能清熱燥濕,又能和胃止嘔。”她指著龍神廟前的黃柏樹,“此樹樹皮可入藥,根須可固堤,正如人體脾土,需燥潤相宜。”
第六折·雨生百穀話醫理
雨勢漸大,柏娘與柏舟翁躲進龍神廟,見廟中供奉的“水神”左手托著黃柏炭,右手握著稻穗,頓悟笑道:“水神左手持炭,示‘以燥製濕’;右手持穗,示‘濕土生金’。此乃‘土載四行’之理。”
柏舟翁取出葫蘆,斟出琥珀色的黃柏酒:“此酒以黃柏、肉桂、蜂蜜泡製,黃柏瀉相火,肉桂引火歸元,蜂蜜調和藥性。治下焦濕熱兼腎陽不足者,如黑夜燃燈,引火歸巢。”他輕抿一口,繼續道,“濕邪黏滯,如膠似漆,非朝夕可愈。治濕需分三焦:在上焦,宜輕宣;在中焦,宜燥化;在下焦,宜通利。黃柏炭主入下焦,恰如大禹治水,導而非堵。”
談及藥物配伍,柏舟翁取出黃柏炭與蒼術,置於掌心揉搓:“黃柏炭與蒼術,一寒一溫,如夫妻和睦。蒼術燥脾濕,使黃柏炭無燥土之弊;黃柏炭清熱,使蒼術無溫燥之虞。此乃‘陰陽互製’,七情中的‘相畏’‘相須’並用。”
第七折·天地交泰話玄機
酉時初刻,雨幕中隱約可見東方木星歲星)與中央土星鎮星)呈“木克土”之象,卻有北方水星辰星)閃耀其間,形成“水生木,木克土,土克水”的循環。柏娘輕撫通靈根,根須上的黃赤黑三色紋路如河流交彙,“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,人有五臟。今歲雨水,土氣被木氣克製,濕濁內生,故需以黃柏炭之苦火)生土,以土製水。”
正說著,丹頂鶴銜著青帝玉簡飛來,玉簡上刻著:“雨為天之濕,土為地之濕,人中之濕需合天地之濕而治之。”柏舟翁撫掌歎道:“青帝明示,治濕需順天時。雨水節氣,天之濕盛,正宜借助天陽之力,以黃柏炭燥化地之濕,如春日陽光曬穀,濕去而穀存。”
柏娘點頭附和:“天人合一,方為醫道真諦。黃柏炭雖苦寒,卻得天地燥烈之氣,恰如春雨雖濕,卻孕育生機。此乃‘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’的太極之道。”
結語·春雨潤物細無聲
雨水之夜,運河水勢漸穩,水獺再次浮出水麵,將捕獲的魚擺成整齊的方陣,魚身已恢複銀白光澤。柏娘與柏舟翁乘舟而行,船頭的黃柏燈籠將水麵照得一片青黃,如流動的琥珀。兩岸人家的窗欞透出微光,隱約傳來“黃柏炭煮陳皮”的藥香——那是百姓們依言傳習的祛濕妙法。
看官須知,濕邪為病,需辨寒熱虛實,黃柏炭的妙用,不過是中醫治濕的冰山一角。欲知驚蟄節氣如何以黃柏平肝息風,且看下回分解——
讚詩
《雨水·詠黃柏炭》
雨絲如縷織春圖,柏炭三錢入酒壚。
燥濕能分清濁路,澀腸可止帶淋枯。
三仁湯外藏真意,九製爐中煉玉符。
最是運河煙雨裡,輕舟載得健康無。
預告·第三回驚蟄·桃始華時平肝風黃柏清熱息肝風
且說柏娘彆過江南百姓,溯江而上,行至川蜀竹林。時逢驚蟄,本該桃始華、蟲始振,卻見桃花早謝,蟲振無序,百姓多患頭痛如裂,小兒驚風頻發。細查之下,乃厥陰風木主氣,少陰君火客氣,風火相煽,肝風內動。正憂慮間,忽聞竹林深處傳來鶴唳,一位身著青衫的老者負手而出,鬢邊黃柏葉隨風吹動,腰間葫蘆刻著“清熱息風”四字……
第二回完)
喜歡醫道蒙塵,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:()醫道蒙塵,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