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殘暑肆虐夾燥邪
處暑前十日,青蚨穀陷入詭異的混沌之境。天空仿佛被割裂成兩半,上半部依舊高懸著大暑時節毒辣的日頭,下半部卻彌漫著立秋後特有的乾燥灰霧。西方太白星與南方熒惑星在天際激烈交輝,前者冷冽如霜刃,後者熾熱似流火,兩股力量相互碰撞,在天穹織出刺目的紫金色光暈。決明子登上觀星台,隻見北鬥鬥柄雖已指向庚位,鬥身卻同時縈繞著赤紅與銀白之氣,占算《太素經》,赫然顯現“殘暑夾燥,中焦阻滯”之凶兆,不禁神色凝重:“《黃帝內經》有雲‘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’,如今陰陽錯亂,暑燥交織,脾胃首當其衝,必生脘腹脹滿、嘔惡泄瀉之症!”
穀中的異常景象觸目驚心。平日裡挺拔的決明樹,葉片邊緣焦灼蜷曲,卻又覆著一層黏膩的薄汗,如同被蒸煮後又迅速風乾;池塘裡的荷葉殘破不堪,表麵凝結著白色的鹽霜,葉下的魚兒頻繁浮出水麵,大口喘息;就連生命力頑強的狗尾草,莖稈也變得脆弱易折,輕輕觸碰便簌簌掉落細碎的草籽,仿佛提前耗儘了生機。清晨,地麵不再有晶瑩的露珠,取而代之的是一層若有若無的白霜,在陽光照射下轉瞬即逝,隻留下星星點點的濕痕。
村民們的病症如洶湧潮水般襲來。青壯年渾身困重如縛,午後發熱惡寒交替,熱時如置身蒸籠,寒時又似墜入冰窖,即便裹著棉被仍瑟瑟發抖;婦人大多脘腹脹滿,食欲不振,見到食物便覺惡心,勉強進食後又嘔吐酸水;老者泄瀉不止,大便黏滯不爽,氣味惡臭難聞,肛門灼熱疼痛;小兒則啼哭不止,聲音嘶啞,皮膚乾燥脫屑,眼窩微微凹陷,呈現出脫水之態。其中,豆腐坊的劉阿婆病情最為危急,她連日來上吐下瀉,身形迅速消瘦,眼眶深陷,顴骨高聳,嘴唇乾裂出血,舌苔黃膩厚如積垢,脈象濡數無力,仿佛風中殘燭,隨時可能熄滅。
決明子趕到劉阿婆家時,隻見她癱軟在床,氣若遊絲。握住她的手腕,指下脈象虛浮,如同水麵上飄蕩的枯草。再觀其舌,舌苔黃膩得令人作嘔,舌邊布滿齒痕。“此乃‘殘暑夾濕,燥邪傷脾,清濁不分’!”決明子神色嚴峻,迅速取來竹筷撬開劉阿婆的牙關,用棉簽蘸取其嘔吐物,置於火上烘烤。刹那間,一股刺鼻的酸腐與焦糊混合的氣味彌漫開來,殘渣呈現出黑褐色,質地黏稠,宛如融化的瀝青,這正是暑濕與燥邪相互搏結、脾胃運化失常的鐵證。
二、鷹祭之時探病機
處暑初候“鷹乃祭鳥”,穀中卻不見鷹隼捕獵的英姿。偶爾有幾隻鷹隼在空中盤旋,卻飛得極為遲緩,翅膀揮動無力,宛如在濃稠的膠水中掙紮。它們的羽毛失去了往日的光澤,尾羽邊緣乾枯斷裂,捕獵時眼神渙散,常常與獵物擦肩而過。決明子設法捕獲一隻幼鷹,發現它的喙部乾裂出血,爪尖磨損嚴重,腹部凹陷,剖開嗉囊,裡麵僅有少量未消化的乾草,證實了“燥邪傷津,鷹體失養”的推斷。
為了更精準地辨明病情,決明子在穀中搭建“暑燥驗病台”。台上放置兩個巨大的陶缸,一缸裝滿滾燙的熱水,模擬殘暑之熱,另一缸鋪滿乾燥的艾草,象征燥邪之氣。讓患者分彆靠近兩缸,感受不同的氣息。病情較輕者還能短暫忍受,而病情嚴重者剛接近熱氣便滿臉通紅,汗如雨下,靠近艾草則劇烈咳嗽,咽喉刺痛。劉阿婆的孫子上前一試,剛靠近熱水缸就麵色蒼白,險些暈倒,靠近艾草缸時更是連連咳嗽,咳出的痰液黏稠拉絲,這充分表明暑濕與燥邪已在體內根深蒂固。
“處暑者,暑氣將止,燥氣方興,然殘暑未消,二者相兼為患。”決明子召集弟子,展開泛黃的古籍,鄭重講解,“觀夫鷹隼萎靡、草木焦枯、百姓泄瀉,皆因暑濕困脾,燥邪傷津,致令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。治療之法,需清暑化濕與潤燥生津雙管齊下,如同疏浚河道的同時,也要引水灌溉。”
言罷,他取來泄瀉患者的糞便,滴在潔白的宣紙上。隻見糞便久久無法滲透,反而在紙麵暈染出一圈渾濁的黃漬,邊緣還帶著細小的泡沫,這正是“暑濕下注,腸道傳導失司”的直觀體現,令在場眾人無不咋舌。
三、天地始肅製通劑
處暑二候“天地始肅”,穀中風起,卻裹挾著令人窒息的悶熱與乾燥。決明子望著陰沉的天空,深知唯有調和陰陽,方能化解這場危機。他苦心鑽研,精心調配出“清暑潤燥飲”:取生決明子甘涼,清暑生津,潤腸通便)八兩、滑石甘淡,清熱解暑,利水滲濕)五兩、藿香辛溫,化濕解表)四兩、麥冬甘寒,潤肺養陰)三兩、陳皮辛苦,理氣健脾)二兩。“生決明子與滑石共清暑熱,滑石利水使暑濕從下而解;藿香芳香化濕,醒脾和中;麥冬潤燥生津,滋養肺胃;陳皮理氣,以防諸藥滋膩礙胃,五藥相輔相成,共奏清暑化濕、潤燥和中之效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煎藥過程極為講究,采用“陰陽共濟火”。灶下先以鬆明火屬木,生火助陽)猛燒,待火勢旺盛後,加入陰沉木屬陰,清熱涼血),使火焰轉為藍紫色。藥罐選用古樸的紫陶,內置清晨采集的朝露與傍晚收取的夜露,象征陰陽調和。武火煮沸後,改用文火慢煎三個時辰,期間需不斷攪拌,如太極運轉,使藥力充分融合。藥成之時,湯汁呈琥珀色,表麵漂浮著一層細膩的油珠,散發著決明子的甘香、藿香的辛香與麥冬的清甜,令人聞之神清氣爽。
劉阿婆服下首劑藥後,腹中腸鳴作響,不久便排出大量稀便,顏色深黑,氣味奇臭。三劑過後,嘔吐停止,能夠少量進食米粥;七劑服完,泄瀉漸止,舌苔變薄,脈象趨於和緩。當最後一劑藥飲下,她竟能緩緩坐起,虛弱地握住決明子的手,眼中含淚:“先生,我這條老命,是您從閻王爺手裡搶回來的啊!”此時,穀中突然吹來一陣清風,裹挾著絲絲涼意,枯黃的樹葉紛紛飄落,仿佛預示著暑燥之邪正在消退。
四、七情通滯調氣機
針對渾身困重、發熱惡寒的患者,決明子施展“七情通滯療法”,從多個維度調理氣機。
視覺通滯:山河壯麗圖:在病房牆壁繪製氣勢恢宏的《山河壯麗圖》,畫麵中高山巍峨,瀑布飛瀉,江河奔騰。顏料特意選用決明子汁混合青金石粉,使整幅畫散發著幽幽藍光,仿佛蘊含著清涼之氣。患者凝視畫作時,仿佛置身於山水之間,頓感心胸開闊,困重之感漸漸消散。一位患病多日的年輕樵夫,盯著畫作看了一個時辰後,竟起身在病房中來回踱步,驚喜地喊道:“我感覺身上的枷鎖被解開了!”
嗅覺通滯:香藥醒脾囊:為食欲不振的婦人特製“香藥醒脾囊”,囊內裝入藿香、佩蘭、決明子花、丁香、肉桂等香料。這些香料經過特殊炮製,研成細末後,用絲綢縫製而成。婦人每日清晨、午時、傍晚將香囊置於鼻下輕嗅,同時緩緩深呼吸。辛香的氣味通過鼻腔直達脾胃,刺激食欲。王嫂子自從佩戴香囊後,惡心之感逐漸消失,開始主動進食,還笑著說:“這香囊比我丈夫做的飯菜還香,一聞就有胃口!”
情誌通滯:笑鬨驅邪戲:對於泄瀉不止的老者,決明子安排穀中孩童在其病房表演滑稽戲。孩子們扮成各種可愛的小動物,模仿它們的動作和聲音,引得老者們哈哈大笑。“喜則氣緩”,通過歡笑,老者們緊張的情緒得以舒緩,腸道痙攣減輕,泄瀉次數明顯減少。一位原本愁眉苦臉的李大爺,看著孩子們的表演,笑得直不起腰,隨後驚奇地發現,自己竟然不再頻繁跑廁所了。
聽覺通滯:金石清音曲:針對啼哭不止的小兒,決明子讓人演奏以編鐘、磬等金石樂器為主的樂曲。悠揚清脆的樂聲如潺潺流水,傳入小兒耳中,安撫他們煩躁的情緒。同時,在樂曲演奏時,將決明子研磨成的細粉置於香爐中焚燒,煙霧嫋嫋,香氣四溢。小兒們聽著樂聲,嗅著清香,漸漸停止啼哭,安靜入睡。
五、性味歸經煉和丹
為了徹底治愈“殘暑夾燥”之症,決明子決定煉製“清和丹”,此丹藥凝聚天地精華,曆經重重工序。
精選生決明子甘涼,歸肝、腎、大腸經)十斤,於處暑前七日,在子時231點)陽氣初生之際,采摘飽滿的種子。將其放置在西方庚位的青石台上,用初降的秋雨浸泡七日七夜,每日酉時1719點),以白玉杵輕輕攪拌,直至種子通體透亮,內部隱約可見流動的水光。
選取茯苓甘淡,歸脾、心、腎經)、白術苦甘,歸脾、胃經)各五斤,茯苓需挑選紋理細膩者,白術則取根莖粗壯的。用山泉水洗淨後,與決明子一同放入蒸籠,以荷葉為墊,蒸九次,曬九次。每次蒸時,在蒸籠頂部懸掛天然水晶,借水晶的清涼之氣,增強藥物的潤燥之效。蒸曬完畢,藥物質地變得極為柔軟,散發著淡淡的清香。
加入川貝母苦甘,歸肺、心經)、石斛甘微寒,歸胃、腎經)各三兩,將它們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如同輕煙。再取上等的蜂蜜、梨汁各適量,與藥粉一同倒入銅鍋,文火慢熬。熬製過程中,需不斷攪拌,如鳳凰涅盤,直至藥汁濃稠如飴,滴入水中成珠不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