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從本草實踐到文化建構
一、藥用價值的曆史層積:從“救荒”到“滋補”的嬗變
一)傳統中醫的功效認知演進
1.明代以前:邊緣性藥用起步
絞股藍在唐代《食療本草》中首次以“絞股藍”之名出現,記載“主安五臟,益氣力”,但作為“野菜”收錄,藥用地位低微。宋代《圖經本草》將其與“五葉莓”並列,僅提及“葉可生食,解煩熱”,反映其早期“救荒本草”的實用定位。
2.明清時期:功效體係化建構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突破前代認知,將絞股藍歸入“草部”,明確其“止咳喘,祛痰涎,補五勞七傷”的功效,並引用江淮民間經驗“采葉作羹,去痰火”;
清代《草木便方》1828年)進一步提出“絞股藍蒸曬入藥,功同人參而性更溫”,首次建立與人參的功效類比,為其“南方人參”的文化定位奠定基礎。
3.現代藥理研究的價值重估
20世紀80年代以來,研究證實絞股藍皂苷gypenosides)結構與人參皂苷相似,具有調節免疫、降血脂等作用,其中七葉絞股藍皂苷含量可達8.2人參皂苷含量約4)。這一發現使絞股藍從民間草藥躍升為“名貴中藥材”,1996年被列入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。
二)藥用實踐的地域分化
南方濕熱地區:側重“清熱祛痰”,如湖南湘西用絞股藍鮮品搗敷治療癤腫,利用其苦寒之性;
北方乾燥地區:強調“補氣生津”,北京同仁堂自清代起將絞股藍與麥冬配伍,製成“生津代茶飲”應對秋燥;
少數民族醫藥:藏族《四部醫典》16世紀)將絞股藍用於治療“龍病”神經紊亂),通過酥油炮製增強其溫性,適應高原寒症。
二、文化象征的多維建構:從草根到“仙草”的符號轉化
一)民俗信仰中的“吉祥草”意象
1.民間傳說與象征賦值
陝西平利流傳“絞股藍救炎帝”傳說:炎帝嘗百草中毒,得七葉絞股藍解毒,故民間稱其“神草”。這種傳說使絞股藍在秦巴山區成為祈福藥材,端午時節有“戴絞股藍葉,驅五毒”的習俗。
2.宗教文化中的隱喻表達
道教典籍《雲笈七簽》北宋)雖未直接提及絞股藍,但其“七葉仙草”的描述與絞股藍七葉品種形態暗合,部分道觀將其種植於藥圃,視為“修真輔助藥”。佛教禪宗文獻中,絞股藍因“藤蔓纏繞如陀羅尼”,被賦予“解纏脫苦”的象征意義。
二)“人參文化”的鏡像投射
1.代參敘事的文化策略
清代《本草駢文》創造“南絞股,北人參”的對仗表述,將絞股藍納入“參類”文化體係。這種類比既因兩者皂苷成分相似,更出於商業考量——南方藥商通過“人參替代品”敘事,提升絞股藍的市場價值,使其在漕運藥材貿易中與東北人參形成南北呼應。
2.文人筆下的意象遷移
晚清文人李漁在《閒情偶寄》中稱絞股藍“葉似五加而秀,性似人參而溫,可名‘南五加參’”,將其納入文人雅士的品茗文化。浙江文人甚至模仿人參“林下種植”模式,在茶園間套種絞股藍,形成“茶參同韻”的雅趣。
三、植物混淆史:形態相似性引發的認知迷誤與正名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