黨參是中醫臨床常用的補氣藥,其藥性溫和、補而不滯,在健脾益肺、養血生津方麵應用廣泛。以下從中藥理論角度係統解析其性味歸經、功效主治及作用特點:
一、性味歸經與四氣五味
1.四氣五味:味甘,性平或微溫,不同文獻略有差異,《中國藥典》定為性平)。
甘溫或甘平):甘能補虛、溫能助陽,主入中焦脾胃,兼具溫養氣血之效;
無明顯燥性,與黃芪相比更偏平和,適合長期調理。
2.歸經:歸肺、脾經《本草彙言》亦提及兼入心經)。
入脾經:健脾益氣,促進氣血生化;
入肺經:補益肺氣,改善肺虛咳喘;
兼入心經:養血安神,調理心血不足。
二、功效與主治範圍
一)核心功效:補氣健脾,生津養血
1.補氣健脾——脾胃氣虛證的基礎用藥
主治:
脾虛乏力:食少便溏、四肢倦怠、麵色萎黃如參苓白術散配伍黨參、白術);
中氣不足:脫肛、胃下垂等臟器脫垂配黃芪、升麻,仿補中益氣湯意)。
特點:補氣力強於太子參,弱於人參,尤宜脾胃虛弱輕症或慢性病調理如慢性胃炎、消化不良)。
2.補肺益氣——肺虛咳喘的常用藥
主治:肺氣不足所致的氣短咳喘、聲音低微、自汗易感常配黃芪、五味子)。
應用場景: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屬肺氣虛者,或病後肺氣未複配麥冬、百合增強養陰潤肺之效)。
3.生津養血——氣陰兩虛及氣血不足證
生津潤燥:熱病後期或陰虛內熱所致的口渴、咽乾配麥冬、生地);
養血安神:氣血兩虛的麵色蒼白、心悸失眠配當歸、熟地,如八珍湯)。
特點:補氣以生血,生津以潤燥,適合氣血津液同虛者如貧血、產後體虛)。
二)延伸應用:
扶正解表:氣虛外感風寒,症見惡寒發熱、乏力鼻塞配紫蘇、生薑,如參蘇飲);
安胎調理:脾虛氣弱所致的胎動不安配白術、砂仁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