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農遺珠·刺兒神草記_醫道蒙塵,小中醫道心未泯_线上阅读小说网 

神農遺珠·刺兒神草記(1 / 2)

楔子:混沌開天闕,百草藏玄機

天地初分,鴻蒙未散,先民逐水草而居,食野果,啖生肉,常為疾疫所困。時有神農氏,人身牛首,天生聖德,見眾生疾苦,心甚憫之。他仰觀天象,俯察地理,見日月運行、四季輪轉皆有定數,草木枯榮、禽獸生息莫不順從天道,遂悟“天人合一”之理——人乃天地造化之靈,身中陰陽二氣,當與萬物同頻,草木金石亦含天地之精,或可調和人身之偏。

於是,神農氏離宮闕,入荒野,踏遍三山五嶽,涉儘江河湖澤。他以身為度,以心為秤,親嘗百草之滋味,辨其寒溫,識其歸經,欲尋濟世救人之方。時人謂其“一日而遇七十毒”,然神農氏憑先天聖體與通靈之智,總能化險為夷,更將百草之性一一記於心間,此乃中醫“實踐先於文獻”之肇始,口傳心授的智慧,如星火般散落民間,待後世彙集成章。

且說這一日,神農氏行至太行南麓,見草木蔥蘢,藤蔓糾葛,正值仲夏,陽氣旺盛,草木得暑氣而繁茂,恰合“夏長”之理。他知曉此時草木性味最為充盛,正是辨藥好時節,遂撥開荊棘,深入密林,未曾想,一株不起眼的帶刺藤蔓,卻引出一段遺落百草經的傳奇……

第一卷:太行尋藥記,暑氣困神農

時維仲夏,火運當令,天地間暑氣蒸騰,如釜中沸湯。神農氏身披赭色麻布,赤足踏在被曬得發燙的山石上,額角汗珠滾落,滴在青石上轉瞬即逝。他見滿山草木葉色深綠,藤蔓攀援,知是“夏屬火,主心,其性炎上”,草木得火氣而長勢迅猛,此時莖葉之中,多含清熱發散之性。

行至一處山穀,穀中濕氣彌漫,與暑熱交蒸,形成濕熱之邪。神農氏忽覺胸悶氣短,喉間似有痰涎阻滯,此乃外感暑濕,內擾脾胃之象。他暗道:“天地之氣,太過則為災,人身之氣,偏盛則為病,需尋得能清暑化濕之物。”遂低頭細察,見穀中多生蕨類、葦草,然性味或偏寒或偏溫,尚未得中和之品。

正行間,腳下被一物牽絆,低頭看時,見是一叢藤蔓,莖上遍生細密短刺,如牛毛倒豎,葉片呈掌狀分裂,邊緣亦有鋸齒,在烈日下泛著油光。神農氏伸手欲撥開藤蔓,指尖剛觸到刺,便覺一陣刺痛,低頭見已劃開一道細口,血珠滲出。他未在意,隻道是尋常荊棘,正欲繼續前行,卻忽感口中有股鬱熱之氣,隨血液湧出,原本煩悶的心胸竟略有舒展。

“怪哉!”神農氏駐足,輕撫那藤蔓,“此草生於濕熱之地,莖帶鋒芒,莫非能泄體內鬱熱?”他想起“陽化氣,陰成形”,此草生刺,屬金性,金能克木,亦能疏泄,而其生於夏火之時,卻能泄熱,或含陰陽製衡之理。遂摘下一片嫩葉,放於口中輕嚼,初覺味微苦,繼而有澀感,舌根處卻生出一絲涼意,直達下焦。

“苦能燥濕,寒能清熱,澀可收斂,此草性味苦寒,歸經或在膀胱、大腸,可清下焦濕熱。”神農氏閉目內視,感知體內氣血運行,見那股由口而入的涼意,順任脈而下,至丹田處稍停,繼而向膀胱經擴散,原本因暑濕而滯澀的氣機,竟似有鬆動跡象。

第二卷:舌破血珠墜,熱氣隨津行

神農氏細品此草滋味,忽覺舌尖一陣銳痛,原來葉片邊緣的細齒雖小,卻異常鋒利,加之他舌體攪動,竟將舌麵劃破,一縷鮮血混入草汁,滴落在胸前的赭衣上,如紅梅綻放。他正欲將此草歸入“毒草”之列,伸手欲吐,卻覺一股異樣之感自舌底升起。

平日裡,神農氏嘗百草,若遇毒性猛烈者,必感心腹絞痛,或頭暈目眩,需立即運功調息,或服隨身所帶的解毒藥草。然此刻舌破流血,非但未感不適,反而覺得從咽喉至胸腹,那股因暑濕積聚的燥熱之氣,竟隨著血液的流出而緩緩發散。他張口呼出一口氣,竟帶著些許腥甜之氣,而胸腔之中,久鬱的煩悶頓消,神清氣爽之感自百會穴彌漫至四肢百骸。

“奇了!”神農氏伸手按住舌上傷口,隻覺傷口雖痛,卻無蔓延之勢,血液亦非淋漓不止,反而是一滴一滴,恰到好處地排出。他想起“血為氣之母,氣為血之帥”,此草破血而不妄行,泄熱而不傷正,莫非暗含“以毒攻毒”、“以偏糾偏”之理?再觀此草藤蔓纏繞,如網絡般縱橫,莖刺外向,似有疏泄通達之象,正合“通則不痛”之意。

此時正值午後,太陽當頂,屬“午未時,心火最旺”,神農氏體內陽氣本與天時相應,卻因山穀濕熱,致陽氣鬱閉而化火。此草借金刺破血,以苦寒清熱,竟在心火最旺之時,為鬱熱尋得一條出路,恰似“夏日雷雨,宣泄暑氣”,暗合“五運六氣”中“火鬱發之”的治則。他又思:“此草生於地之陰濕,得天之暑熱,卻能清熱,是為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陰陽相濟之物。”

他摘下數片葉子,揉碎後敷在舌上傷口,隻覺清涼感浸透肌腠,疼痛漸止,血亦慢慢凝結。再細察藥渣,見汁液色黃,聯想到“黃色入脾,脾主運化水濕”,此草或能通過調理脾胃,間接清利膀胱濕熱。至此,他已明了此草之性:雖有小毒刺能傷膚),卻可入藥,專清體內濕熱之邪,尤其對膀胱濕熱所致的小便淋漓、尿道疼痛等症,當有奇效。
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
第三卷:刺兒名神草,偏方藏真機

神農氏既明此草之效,便欲為其命名。他撫著莖上的尖刺,又想起舌上的傷口,笑道:“你這草兒,生得一身鋒芒,初見時刺我舌破血流,卻不想反幫我泄了體內鬱熱,當真是‘以刺為藥,以痛為引’。我嘗百草無數,你這‘刺’倒像是神靈點化,不如就叫你‘刺兒神草’吧!”

此名一出,忽聞林間風聲簌簌,似有草木應和。神農氏知是天地靈氣感應,遂將“刺兒神草”的形態、性味、功效默記於心。他雖將此草納入藥譜,卻因其“帶刺傷人”的特性,未將其列入主藥之列,隻作為“偏方”記載,備注“外用需防刺傷,內服需製其性”,並特彆注明“治膀胱淋症,取鮮品搗汁,或乾品煎服,需配甘草以緩其澀”,此乃“七情”理論中“相使”配伍——甘草甘溫,能調和諸藥,與苦寒的刺兒神草合用,可減其苦寒之性,增強清熱通淋之效。

神農氏繼續在山穀中觀察,見此草多生於溝渠、荒地,喜濕潤而耐貧瘠,雖非名貴草木,卻生命力極強,恰合“賤者多壽,凡草藏道”之理。他想起“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”,此時正值夏季,草葉繁茂,藥效最強,若到秋季,莖葉漸枯,藥性則收斂於根,可采根入藥,而春季發芽時,苗葉鮮嫩,可作食療之品。此草隨四時而變,其藥用部位亦應時節而取,正是“順天應時”的采藥之道。

他又取不同生長階段的草葉品嘗,發現嫩葉味較淡,澀味稍輕,老葉則苦味更重,刺也更硬。“嫩葉氣清,可清上焦濕熱;老葉氣濁,專攻下焦鬱熱。”神農氏點頭,此乃“藥物四氣五味”隨生長而變的實證。他還發現,若將草莖折斷,會流出少量白色汁液,此汁液接觸皮膚時間久了會發癢,但若曬乾後入藥,此弊自除,這便是“炮製解毒”的雛形,體現了“相殺”之理——通過炮製方法,減弱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。

第四卷:淋症困山民,野藥顯奇功

神農氏離開太行山穀後,繼續周遊四方,將所嘗百草之性傳於各地先民。而“刺兒神草”的偏方,也隨著他的足跡,在民間悄然流傳。數年後,他途經淮河流域的一個村落,見許多村民麵色萎黃,少氣懶言,更有甚者,每日小便頻數,尿道刺痛,滴瀝不儘,此乃中醫所言“淋症”,多因膀胱濕熱所致。

村中有位老者,人稱“王伯”,見神農氏相貌奇特,知非常人,遂上前哭訴:“大神啊,我這村子三年前鬨了水患,之後便多人得了這‘尿淋’的怪病,小腹脹痛,尿如刀割,請了巫醫作法也沒用,眼看大夥兒都要被這病拖垮了!”神農氏察村民舌苔,多黃膩,脈滑數,確是濕熱下注之象,又問飲食起居,知是水災後潮濕陰冷,加之暑熱未消,濕熱之邪侵入人體,蘊結膀胱所致。

他想起“刺兒神草”的功效,便問村民:“可曾見過一種莖帶尖刺、葉片如掌的藤蔓?”王伯想了想,點頭道:“村外河邊倒是有不少,我們都叫它‘拉拉藤’,放牛娃不小心碰到就會被劃傷,沒人敢碰它。”神農氏撫掌笑道:“此草便是‘刺兒神草’,可治爾等之症。”

遂親自帶領村民去采挖,時值初秋,正是“秋收”之際,神農氏指點眾人:“取其莖葉,此時葉雖漸枯,然藥性收斂,清熱之力更專。采回後洗淨,曬乾備用,或取鮮品一把,加三碗水煎成一碗,調入少許蜂蜜,每日一劑,連服三日。”他又特彆叮囑:“此草苦寒,脾胃虛寒者需加生薑三片同煎,此乃‘寒者熱之’,陰陽調和之法。”

村民半信半疑,王伯率先試藥。他取鮮草煎服,當日便覺小便時疼痛稍減,次日竟能順暢排尿,三日後果然諸症皆消。其餘村民見狀,紛紛效仿,不出半月,村中淋症竟一掃而空。大家對神農氏感激涕零,又對這“拉拉藤”刮目相看,從此將其視為“神草”,精心采收,妥善保存。

神農氏見偏方奏效,欣慰道:“天地生百草,各有其用,雖生於荒野,亦能濟世。此草得天地濕熱之氣而生,反能清人體濕熱之邪,正是‘以偏糾偏’,‘同氣相求’之理。爾等需記住,用藥如用兵,需知其性,順其時,不可妄用。”村民們牢記在心,將“刺兒神草”的用法口口相傳,成為當地治療淋症的“祖傳秘方”。

第五卷:五運辨藥時,六氣察性真

在村落停留期間,神農氏見村民雖知用“刺兒神草”治病,卻不明其與天時氣候的關聯,遂趁此機會,講授“五運六氣”之理。他指著天上的太陽,對村民說:“天地之間,有五運流轉——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每運主一年,又有六氣循環——風、熱、濕、燥、寒、火,每氣主六十日。草木之性,隨五運六氣而變,用藥之時,亦需察天時,辨藥性。”


最新小说: 種地:我每天都在突破記錄 失憶後,每日一技能,從此不當人 不是,你說你在搞純愛? 人在東京,獵殺噩夢 某在拆遷棚戶區尋寶撿漏 終極進化路 穿的每個世界主角都有病怎麼辦 日月雙輝 第五人格:各自安好 快穿:一個願打,一個願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