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品種溯源
結合曆代本草如《本草圖經》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及現代植物學研究,《五十二病方》中黃芪的原植物與現代藥用品種一致,為豆科膜莢黃芪或蒙古黃芪。這一結論通過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植物標本分析得到進一步支持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四、後世醫學的繼承與發展
《五十二病方》中黃芪的外科應用為後世奠定基礎。東漢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張仲景用黃芪配伍桂枝、芍藥等治療血痹、虛勞如黃芪桂枝五物湯),將其應用擴展至內科領域。唐代《千金方》進一步將黃芪用於水腫、消渴等病症,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的“玉屏風散”則成為固表止汗的經典方劑。
結論
《五十二病方》作為黃芪藥用的最早文獻,不僅證實了其在西漢初年已被臨床應用,更通過具體方劑展示了早期中醫辨證論治的雛形。這一發現改寫了黃芪的藥用史,使其從《神農本草經》的理論記載向前推進了近兩個世紀,成為研究中醫藥發展的關鍵實證材料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對黃芪有哪些描述?
《神農本草經》作為漢代藥物學的經典著作,首次將黃芪當時稱“黃耆”)列為“上品”,對其性味、功效及應用作出了係統記載,奠定了黃芪在中醫藥體係中的核心地位。原文描述如下:
一、性味與品類
“黃耆,味甘,微溫。主癰疽,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癩疾,五痔,鼠瘺,補虛,小兒百病。一名戴糝。生山穀。”
二、核心描述解析
1.性味歸經
明確其“味甘,微溫”——“甘”對應補益之性,“溫”則體現其溫煦益氣的特點,符合中醫“甘溫補氣”的理論,為後世認定其“補氣升陽”功效提供了原始依據。
2.主治功效
外科病症:“主癰疽,久敗瘡,排膿止痛”——針對瘡瘍久不愈合、膿毒不清的情況,強調其托毒生肌、促進瘡口修複的作用,與《五十二病方》中治療骨疽、肉疽的實踐相呼應,證實早期黃芪以外科應用為核心。
疑難雜症:“大風癩疾類似麻風病)、五痔多種痔瘡)、鼠瘺頸部淋巴結核)”——針對頑固性皮膚病及外科瘺管,體現其扶正祛邪、攻補兼施的特性。
補虛與兒科:“補虛,小兒百病”——首次提出其“補虛”功效,突破外科範疇,擴展至全身虛損調理;“小兒百病”則提示其藥性平和,可用於兒童虛證調理,為後世兒科補氣方如黃芪湯)提供了依據。
3.名稱與產地
記載彆名“戴糝”,相傳與漢代醫者戴糝善用此藥有關;“生山穀”則指出其原生環境多為山地,與後世道地藥材如甘肅、山西山穀產區)的分布相符。
三、曆史意義
《神農本草經》的記載具有兩大核心價值:
一是將黃芪從《五十二病方》中的臨床實證上升為理論總結,明確其“補益”與“祛邪”兼顧的雙重特性;
二是通過“上品”定位謂之上品者,“主養命以應天,無毒,多服久服不傷人”),確立其可長期服用、補虛強身的地位,為東漢以後黃芪向內科補氣領域拓展如張仲景用其治虛勞、血痹)奠定了理論基礎。
後世醫家對黃芪的應用如補氣固表、利水消腫等),均是在此記載基礎上的延伸與發展。
喜歡醫道蒙塵,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:()醫道蒙塵,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