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術作為中醫健脾燥濕的核心藥材,曆代名家基於其藥性特點,創製了諸多經典方劑,這些方劑既體現了名家的學術思想,也凸顯了白術在配伍中的核心作用。以下選取4位代表性名家及其23首代表方劑,解析白術的應用邏輯:
一、張仲景漢代)——奠基“燥濕溫陽”之法,確立白術“治濕必健脾”的核心地位
代表方劑:理中丸、真武湯
1.理中丸《傷寒論》)
組成:白術、人參、乾薑、甘草各三兩)
主治:脾胃虛寒證腹滿腹痛、嘔吐便溏、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)
白術的核心作用:
張仲景認為“濕邪為病,根源在脾”,脾胃虛寒則運化無力,濕邪內生。理中丸中,白術為“健脾燥濕”的核心:
與乾薑配伍:乾薑溫脾陽,白術燥脾濕,二者“溫陽+燥濕”同步發力,恢複脾的“運化水濕”功能脾喜燥惡濕,虛寒則濕停,溫燥相合正合脾性);
與人參配伍:人參補脾氣,白術助運化,二者“補而不滯”,既補脾胃之虛,又防濕邪阻礙氣機脾虛易生濕,濕停又礙脾運,白術可打破這一惡性循環)。
此方被後世稱為“溫中健脾第一方”,白術在此確立了“健脾以治濕”的基本思路。
2.真武湯《傷寒論》)
組成:白術、附子、茯苓、生薑、芍藥各三兩)
主治:陽虛水泛證肢體浮腫、小便不利、畏寒肢冷、心悸頭眩,甚至咳喘)
白術的核心作用:
張仲景治“陽虛水停”,強調“溫陽需健脾,健脾以助水化”。真武湯中,白術的作用是“燥濕健脾,為溫陽化水打基礎”:
與附子配伍:附子溫腎陽“腎陽為水之上源”),白術健脾氣“脾為水之中州”),二者“上下聯動”——腎陽蒸騰水液,脾陽運化水濕,共同阻止水濕泛濫;
與茯苓配伍:茯苓滲濕利水“通利水道”),白術燥濕健脾“杜濕之源”),二者“一滲一燥”,前者治標排已生之濕),後者治本防濕再生)。
此方中,白術雖非溫陽之藥,卻通過健脾燥濕,讓附子的溫陽之力能更高效地轉化為“化水”之功,體現“治濕需標本兼顧”的思想。
二、李東垣金代)——立“脾胃為本”,凸顯白術“益氣升陽”之能
代表方劑:補中益氣湯、升陽益胃湯
1.補中益氣湯《脾胃論》)
組成:白術、黃芪、人參、升麻、柴胡、當歸、陳皮、甘草
主治:氣虛下陷證體倦乏力、少氣懶言、脫肛、子宮下垂、久瀉)
白術的核心作用:
李東垣提出“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清氣不升”,補中益氣湯以“升陽益氣”為核心,白術在此承擔“健脾助升”的關鍵角色:
與黃芪配伍:黃芪升提中氣“升陽”),白術健脾運化“助源”)——黃芪升陽需“中氣有本”,白術通過健脾化生氣血,為黃芪的升提提供物質基礎無白術則黃芪升陽易成“無源之水”);
與升麻、柴胡配伍:升麻、柴胡“引清氣上升”,白術通過燥濕健脾,清除阻礙清氣上升的“濕邪”脾虛易生濕,濕阻則清氣難升,白術燥濕即“通升路”)。
此方中,白術將“健脾”與“升陽”綁定,使“補脾胃”從單純的“補虛”升級為“推動氣機升降”的核心動力。
2.升陽益胃湯《脾胃論》)
組成:白術、黃芪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白芍等
主治:脾胃虛弱、濕邪困遏證倦怠乏力、腹瀉、舌苔白膩、四肢沉重)
白術的核心作用:
李東垣針對“脾虛生濕,濕又困脾”的惡性循環,提出“升陽以化濕”。白術在此方中是“燥濕+助升陽”的雙重角色:
與茯苓、半夏配伍:茯苓滲濕、半夏化痰,白術燥濕,三者合力清除脾中濕邪“濕去則脾運自複”);
與升麻、柴胡配伍:升麻、柴胡升舉陽氣,白術通過健脾,讓陽氣能“從脾而升”脾主升清,白術助脾功能恢複,陽氣才有升發之“基”)。
此方凸顯了李東垣“健脾需升陽,陽升則濕化”的思想,白術是連接“健脾”與“升陽”的關鍵。